“千人”周晓光:跨学科产生创新火花

2012.08.07 “千人”周晓光:跨学科产生创新火花

周晓光 2011年国家“千人计划”海外高层次引进人才,长期从事生命科学分析手段及高端仪器方面的研究开发工作。现任职于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国家集成光电子学重点实验室生物信息获取与传感技术实验室。'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在周晓光身上,“破万卷”的意义不只在多,更贵在杂。

2012.08.07 为什么我们强调要大量阅读英语文献?

上篇<<名家关于科技文献阅读的论述>>介绍了“不要阅读太多科技文献”的建议,可能很多学生就会问:为什么我们需要阅读很多文献?有的老师甚至规定我们阅读至少数百篇英语论文,这是为何?。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一、我们的科研目标是发表SCI论文,而不是要真正创新。有一句俗话,“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呤诗也可诌”。老师们规定学生需要阅读很多文献,就是要熟悉SCI论文制作流程,照猫画虎,依葫芦画瓢,跟风仿造。二、我们的 ...

2012.08.06 海龟牛多是自己牛,土鳖牛多是导师牛!

跟最近很火的一篇博文唱个反调,唱之前先声明下,我说的情况可能大多数限于美国。读博士的时候,经常羡慕国内读博士的同学。羡慕国内同学入门的时候有师兄师姐带,收尾的时候有师弟师妹帮忙。我在美国从头到尾都是一个人做,号称是做独立研究。要做催化剂合成,自己建合成平台,自己摸索合成条件,自己去跟相关的人请教。要做催化剂反应,自己从头订购各种零部件,从零开始搭建反应器。

2012.08.06 谈研究生怎样正确面对困难

前两天,读陈佩文同志的博文《研究生面临的几大困难》,文章写得很实在。我已经退出了研究生导师的队伍,但是愿意依次就陈佩文同志提出的几个问题(本文下面引号里的话,为陈佩文博文原话),来简单谈谈研究生应当怎样正确面对这些困难。

名家杂谈:如何阅读科技文献?

2012.08.06 名家杂谈:如何阅读科技文献?

不能阅读太多文献杨振宁曾忠告年青研究者“不要淹没在文献的海洋中,而应该追溯问题的源头。”他说,一个问题,“如果我决定去研究它,我就一定从头做起,而且不去看别人的文章。做了一段时间,如果有困难,再去看别人的文章。”无独有偶,蒲慕明也认为文献不能多看、乱看。

2012.08.03 我的真心英雄——女学者的先生

题记:刚才看到陈沐的博文《女学者的伴侣》,与我心有戚戚,联想起自己这么多年的经历和屡次被问及“家庭和事业”这类的问题,今天就把这篇3年前的春天写的这篇没有公开的博文重新贴一次,与大家分享一个女大学教师的先生的故事。

2012.08.03 博士真牛还是假牛,与导师风格有关

博士牛不牛,与海龟无关,也与土鳖无关。所谓海龟和土鳖,只是环境不同而已!博士是真牛还是假牛,与导师的指导风格有关。2004年,清华自动化系组织老师和博士后爬房山,路上与贺美英老师(清华校友会会长)聊天,其中提到关于博士生水平的评价问题,我觉得是比较合理的。

2012.08.03 被欲归的海归忽悠的一次经历

最近关于海归作假骗人的事闹翻了天。 如此大的摊子,网罗的人才良莠不齐也并不奇怪。不过当事者天天想着欺骗天下,又天天担心被天下骗。 这活的太累了。 谈到骗人的海归,我也亲身经历过一起。 不是造假,是玩手段把心不设防的人忽悠了, 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2012.08.03 饶毅:学术招聘关键是水平

现在,中国学术单位做招聘的人多半掌握基本原则:以用人单位能提供的条件,获得尽可能好的应聘者。因为中国的发展,能提供的招聘条件不断提高,对应聘者的要求也提高。各个单位自然希望得到以其资源能获得的最佳应聘者,水平高低是决定因素。这几年,国内优秀者申请北大生科院,我们同样招聘了,其中还招聘了毫无海外经历者;国外申请者水平不高的我们并不要。

2012.08.03 西雅图纪实——小小心得

我通常喜欢在非常开心或者极其郁闷的时候写博客,这样既可以抒发情感也可以平复情绪。今日这篇博文与西雅图没有任何关系,只是在西雅图的这段时间,经常反省和总结,因此也列为西雅图纪实系列的一章。作为年轻人,经过几年的打拼,虽有小得,但是不足之处更多,虽然时间不长,但体会却不少,也感受其过程的艰辛与无奈。

上一页 1 2 3 ... 92 93 94 ... 98 99 100 下一页 到第
  • 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