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08.02 论文是学者(研究生)的硬通货
我在博文“研究生还是应该选择重要的科学问题”中要求学生的实验设计要“获得可以发表的数据”的观点受到博友的质疑。实际上我的观点很明确:作为研究生,毕业获得学位是目标之一。既然现在各个培养单位都要求要获得学位(一般是博士学位),需要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那么研究生要想毕业获得学位,就需要满足这个要求。提醒和要求学生的实验要获得可发表的数据,应该没有问题的。
-
2012.08.01 “浮躁”、“官僚”的“院士级”人才引进计划
人才流动,我似乎一直都是很支持的。的确,“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然而,看了很多高校的招聘广告后,深感“心颤”,主要原因是招聘广告的头条基本上都是“院士”人才招聘及相关待遇。由于国内现在培养博士能力急剧增加,加上前些年高校“引进”或者“自留”“人才”过量,对于一般的“博士”人才的需求也是急剧下降。
-
2012.08.01 什么是创新?怎样才能创新?
创新,估计是科技工作者听的最多,想的最多的词了,拼一生为之奋斗。前不久,国家领导人均出席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对大家的创新充满期待。创新是什么?我从百度百科上搜索得到:创新是指人们为了发展的需要,运用已知的信息,不断突破常规,发现或产生某种新颖、独特的有社会价值或个人价值的新事物、新思想的活动。创新的本质是突破,即突破旧的思维定势,旧的常规戒律。创新活动的核心是“新”,它或者是产品的结构、性能和外部特征的变革,或者是造型设计 ...
-
2012.08.01 111
11
-
2012.07.31 11年《凑凑“***”的热闹》
千人计划的由来:中组部下设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领导实施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简称“千人计划”,主要是围绕国家发展战略目标,从2008年开始,用5到10年,在国家重点创新项目、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中央企业和国有商业金融机构、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主的各类园区等,引进2000名左右人才并有重点地支持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产业、带动新兴学科的战略科学家和领军人才回国(来华)创新创业。
-
2012.07.31 万钢:给年轻科学家机会 待遇不再论资排辈
今年2月,2011年度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揭晓。92岁的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原副所长谢家麟和90岁的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所所长吴良镛荣获大奖。有评论呼吁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奖者不能越来越老,要把机会让给年轻人。昨天(3月6日),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致公党中央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就此事回应称,奖励的标准是看个人的贡献,并表示今后希望给35岁以下的年轻人更多成长的机会。
-
2012.07.31 ***与足球外援
看到饶毅教授为千人计划辩护的博文,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37-596844.html,忍不住想吐槽一下。两个月前,见到回国省亲的妹妹和妹夫。妹夫去年在美国拿到了tenure,这次回国被好几家机构邀请去讲学,大江南北地奔波,忙得不亦乐乎。
-
2012.07.31 女学者的伴侣
昨天在某人的电脑包里翻到一本《西医东渐与文化调适》。因为只是随手翻翻,所以只看了目录和后记。后记的最后一段话亮了:“我要将我的书献给我的先生和女儿。我的先生**虽然工科出身,但我研究什么课题,他便对什么课题感兴趣,为我购置、复制大量有关文献,更重要的是他在精神上参与了我的写作。
-
2012.07.31 发表论文是做科研吗?
我不知道伦理是啥,这事儿得问问科学网上的哲学家们,不知道整天把动物伦理挂在嘴上的老蒋能不能专门写篇博文,说说啥是伦理。年近半百的本老人家不懂伦理,只知道一点道理。写论文和发表论文不是科研的一部分,甚至连科研活动都算不上,只能算与科研有关的必不可少的商业活动。
-
2012.07.31 谈谈做一名硕士研究生
最近读了博文:研究生面临的几大困难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31239-596227.html。于是萌发了想写一篇博文谈谈做一名研究生。首先,我本人去年研究生刚毕业,没有继续读博士,参加工作了。本博文想结合自己读研究生时候的经历,谈一下针对“研究生”,大家可能争论地一些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