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7.17 周小玲:怎样带研究生?

之所以想写写这方面,是因为以前自己是研究生被带过,现在亲自带研究生过程中有些自己的感触。这个话题会一直延续下去....每个学生的个性、背景、基础差异比较大。研究生3年怎样带他们去经历比较好的科研训练,需要导师发挥自己的智慧。自己作为研究生阶段,基本是博士师兄师姐们指点下完成实验,后来有海归回来的年青老师的指导,终于顺利毕业。博士阶段虽是985高校,也很大程度上是自己摸爬滚打过来了。感觉过去国内的科研训练体系很不完善 ...

2012.07.17 科研人员的生计问题

虽说知识也是宝贵的财富,但知识这财富毕竟不能当饭吃,科研人员也要吃饭穿衣住房,也要养小孩。而对于年轻的科研人员来说,尤其是北京的年轻科研人员来说,生计方面,虽说吃饭穿衣问题还可以解决,但住房问题可是大事。最近,我单位附近的二手房都均价5万/平米以上,到很远的五环外买房,也要2万/平米以上,每天上班还要走很远的路。而北京从来不缺有钱人,就这5万/平方米的破房子(七八十年代建的),只要腾出来一间,就会立刻被买走一间,买的人 ...

2012.07.17 师生之间没有强势和弱势

周六开组会,面对一些研究生的工作状态,我用了20分钟阐述我的师生观,希望对研究生们正确理解自己所处的环境和所做的事情有所帮助。本来不是问题的事情现在成了问题:研究生们普遍认为自己是弱势的一方,而导师们有时也很无耐地认为自己反而是弱势的一方。现在研究生已经是后八零时代甚至九零后的,思想观念与我们那个时代很不相同。我观察的结果是,研究生往往认为自己在导师面前是自然弱势的一方,但他们的时代背景又使他们思想里有一定 ...

2012.07.17 韩健:科学家创业不是歪门邪道

科学家创业不是歪门邪道,而是应该鼓励的。因为把自己的科学发明“送”入市场,是最大限度地为人类造福的一个途径。可是,不是所有的科学家都能创业,也不是所有的科学家都适合去创业。那么,什么样的科学家该去创业?或许,更容易的问题是,什么样的科学家不适合去创业?首先,搞基础科研的科学家不适合去创业,因为自己的专长不是产品,离市场太远。哪些不善于与人交流的科学家也不适合去创业,因为创业需要和很多“外行”人交流,把自己的科学成果用外 ...

2012.07.17 王善勇:我为什么喜欢香港

记得有一次我一个朋友聊天,问我, 你在香港读的博士,又跑去美国做过博士后, 现在澳洲正式工作, 相比较而言, 这三个地方你更喜欢哪里? 我说你想听真话还是假话? 朋友说当然要听真话。 我说, 要说真心话,我更喜欢香港。先说一下美国,我对这个国家很矛盾。首先美国这个国家太强了, 牛人太多了, 科研体制相对公平,就科研水平提升而言, 这里无疑是一个最理想的地方。但是,不得不说,在美国奋斗压力太大。 这种压力,首先是学术上的压力让人喘不过气来, 我看到很多比我大不几岁的年轻Te ...

中国科学报:协同创新重在协同

2012.07.17 中国科学报:协同创新重在协同

当前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各领域发展的驱动力量,科技自身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科技创新速度加快,复杂性增强,主体多样化,对于科技创新的组织模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科技成果服务于经济社会,要经历从基础研究、技术研发、产业化和商业化的各个阶段,这一过程涉及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科技服务机构、消费者乃至政府部门等各类主体。特别是那些创新颠覆性强、涉及主体多、产业链长、受益面广的技术创新,不但需要多机构、多部门、多企业等 ...

2012.07.11 许海:做博士后VS占坑

这两天看到科学网上报道“2012中国博士后院士论坛”,其中有“博士后难招”的言论及相关培养对策的探讨,并有跟进的相关博文“谁砸了国产博士的招牌?兼论院士招博后为何这么难”(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35189-588747.html ),感慨万千。因为本人先前也是立志去做博士后,但后来放了人家的鸽子跑去占坑的人。本人从去年11月开始有针对性的觅寻海外院校,有针对性是因为本人认为,自己再差 ...

2012.07.11 眼高手低是科学研究的一大禁忌

最近在神州大地兴起的科教兴国浪潮,极大地助长了人们的科技创新的激情。 因而,从中央政府到地方部门, 从科学院到民企,到处都在搞科技创新计划, 其中的大多数都把目光瞄着世界科技的最前沿项目。随着这股潮流的迅速推进,我们有了著名的千人计划, 百人计划, 青年千人计划,和长江学者等招揽人才的计划, 听说马上还会有万人计划。与此同时, 许多国家重点实验室借此引进国外大量的尖端科技设备。这些行动,目光高, 要求的标准也高。 但是,这些人才和尖端设备起到的实际效 ...

2012.07.11 科研生活:新时代的巴山夜雨

中国近代的小说家,有一位我始终只知其名,没有看过他的小说,其人是张恨水。原因在于教科书上没有推荐过他的文章,评论中将他的小说评价不高,有鸳鸯蝴蝶派之说。最近电子书上翻遍了,没有当下可意的书,偶尔翻了翻量还不小的鸳鸯蝴蝶小说。睡觉前的读书总是读的很快,居然读了两部:《傲霜花》和《巴山夜雨》。这两部书内容大体类似,描述的场景也基本雷同。前者侧重于描述重庆和西迁的文人,后者描述大轰炸下的文人众生相。尤其是《傲霜花》,原名第二条 ...

2012.07.06 杨振宁:年轻人,你们要敢于大胆猜想

90岁的杨振宁扶着96岁的林家翘,成为6月29日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成立15周年院友学术交流会的动人一幕。在当天的演讲一开场,杨振宁就回忆起和林家翘的“一个下午的师生谊”,“那是在西南联大念大一物理时,管物理实验室的就是刚刚从清华毕业的林家翘,后来由于选课的冲突我转到另外一个班去了,但我做过他至少一个下午的学生。”虽为学术报告,杨振宁却并未讲物理学理论问题,而是通过与学生分享和大科学家交往的几个小故事和老照片,告 ...

上一页 1 2 3 ... 97 98 99 100 下一页 到第
  • 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