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08.16 杂论“积累”与“创新”
最近几天,科学网的一个老话题又被跑了回来,多篇博文提及“创新”和或“创造”。这话题我自己也写了N多的博文,本不大想凑热闹的,但注意到这次争论的焦点之一是“积累”与“创新”的关系,鉴于二者还有些“拆字”和“撷英”的“喆学”方面创新性工作有待开展,最近正忙于“积累”工作(备课)我还是决定静下心来写篇短文,分析一下“积累”和“创新”的关系。讨论“创新”是否一定要有“积累”,就如同论证“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样更像是个伪问题(人为问题)。
-
2012.08.16 徐耀:淡定需要勇气
我没有喝茶、喝咖啡的习惯,舒缓压力的方法是听音乐,每次出差都要在电脑里塞一张喜欢的音乐碟,有时间就戴上耳机听听。此次出差带了Andrea Bocelli的Tuscany音乐会,聆听夜与歌声的交融,他的歌声充满安详,让人不由得安静下来。我喜欢依照计划按部就班地做事,这次出差的目的已经达到,该做的实验都做了,在踏上返程前,写写我对淡定科研的思考。
-
2012.08.16 十年见证一个团队的成长
前段时间接连公示了几个重要名单:杰青、拔尖人才和全国优博,仔细看看(我也在申请,可是没中),其中有几个年青人都是我认识的,而且来自一个跟我合作多年十分熟悉的团队,真是高兴,于是就发短信去恭喜团队的带头大哥(他也是一个普通教授,没有院士头衔),他回短信说:育人为乐!多么简单而又开心的一句话。
-
2012.08.15 华人学者孟晓犁获提名哈佛研究生院院长
据复旦大学官方网站消息,2012年8月15日,哈佛大学在其网站首页公布消息,哈佛大学统计系主任、Whipple V.N. Jones教授孟晓犁被正式提名为哈佛大学文理研究生院(GASA)的新任永久院长(permanent dean)。孟晓犁1963年出生于上海,并于1978年考入复旦大学数学系。1982年本科毕业后,孟晓犁于1984-1986年继续在复旦大学数学研究所概率统计研究生班学习。毕业后,他前往美国求学,并于1990年 ...
-
2012.08.14 大学排行:学术竞争格局的影响者
越来越多的大学排行正在丰富着人们评判大学的标准,反映着高等教育的面貌,但同时也在改变着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格局。当前,世界众多国家和地区已经建立了大量区域性和国际性的大学排行体系。一项英格兰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对91所英国大学的在线调查显示,许多大学已经将排行评估的绩效指标作为自己的战略目标和内部改革的推动力。
-
2012.08.14 研究生做科研 选题不是关键
奥运会快结束了,假期也结束了,开始上班,新入校的研究生也要开始学习科研的事情,要选个题目。有人说,选题是很重要的,关系到你未来一生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是的,对于有科研天才的人而言,或者对于有科研兴趣的人的确是这样的,因为所选的题目是否符合自己的兴趣的确至关重要。
-
2012.08.14 是不是搞科研的料还真得靠自己
记得5年前,在美国做博士后的时候,认识一个韩国的哥们,也做博士后。这哥们的背景那可不得了。本科是韩国名校的,毕业后来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博士,七八年后终于拿到了博士学位。七八年拿到博士学位,这在美国很正常,这也是我认为美国的博士学位能保证含金量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说起宾大,那当然是美国牛校,我早有耳闻。因为我在香港读博士的时候,我很崇拜的一位香港教授就毕业于这所大学。
-
2012.08.13 本土博士备受冷漠:错乱的人才培养价值观
如果任由本土博士经受来自海归的冲击,在人员聘用以及待遇问题上不能一碗水端平,让本土博士备受冷漠,其结果必然是优质生源加剧流失,中国本土的高等教育就会陷入一种恶性循环。
-
2012.08.13 蒲慕明论如何做创新性科研
(选自LIULI DoN教学课件)蒲慕明论如何做创新性科研(2006年老蒲的讲话)科研工作怎样能有创新性?创造力是从何而来的?创造力能否学习? 这些都是难题,我不能声称说我有答案。在三十五年科研生涯中,我不断努力去做创新的工作,我只能谈谈我自己的经验和感想。
-
2012.08.13 我们为什么要读研究生?
一晃我也马上也就要硕士毕业了,接下来面临着一个问题,就业。其实这个问题我3年前解决过一次了,但为了读研我毅然放弃了原来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