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博士备受冷漠:错乱的人才培养价值观

2012-08-13 23:08 来源:中国科学报 作者:王 淦生
字体大小
- | +

如果任由本土博士经受来自海归的冲击,在人员聘用以及待遇问题上不能一碗水端平,让本土博士备受冷漠,其结果必然是优质生源加剧流失,中国本土的高等教育就会陷入一种恶性循环。

笔者一位朋友的儿子刚在京城一所顶尖大学拿到博士学位,其就业意愿是在国内科研氛围较浓的重点高校里谋得一份教职。孰料他在几所著名高校转了一圈,要么直接被拒,要么暂时没有编制,要么待遇上难如人意。原因很简单:时下的重点高校,就业的橄榄枝一般都首先抛向有国外大学、科研院所求学或科研背景的“海龟”,至于国产“土鳖”,只有排队等候“海龟”挑剩下的岗位。而且即便得到同样的岗位,土博士的待遇也无法与洋博士相比。

小伙子一气之下毅然决定:暂不就业,先到国外找一所名牌大学做博士后去。

其实,这个年轻人的学业水平和科研能力在笔者眼中应该是相当不错的——他高考是全省前100名,然后是本硕博连读,博导是中科院院士。但就是这样一位“名门之后”,在求职时也只能等吃“海龟”们的剩饭。由此,一般土博士的待遇就可想而知了。

碰壁并非偶然

只要对国内大学和科研院所的进人取向稍加关注,你就明白朋友儿子求职时的四处碰壁绝非偶然。感兴趣的朋友不妨到国内大学和科研院所的网站上浏览一下他们的人才招聘启事,几乎可以在任何一则招聘启事中看到诸如此类的话:“具有海外留学经历或科研背景者优先录用。”甚至不少重点大学在招聘人才时干脆将“有海外求学或科研经历”当做一项必要条件,这就将不具备海外留学或科研背景的国产博士自动排除在外——就算你有再高的科研水平再强的教学能力,连参与竞争的资格都不会给你。

至于在具体待遇上,国内大学对待“土鳖”和“海龟”也有着较大的差别。一般招聘中,两个同样年龄、发表科研论文数目和质量相同或相近的年轻人申请国内同一所大学的教职,其中有海外留学或科研经历的那位如果能够直接申请到副教授的职位的话,没有海外留学或科研背景的一般只能申请到讲师职位。这样国产博士职位的初始级别就要低一级。

错乱的价值观

严格地说,国内高校和科研院所在对待本土博士和海归博士聘用上的不同态度,表现出的是对本土博士的歧视。而这种歧视的根源在于国内大学在评定人才水平问题上的价值观错乱。国内名牌大学在招收研究生时,都希望最优秀的学生能够留下来读书,同时他们又会使出浑身解数争取优质生源,承诺给这些年轻人以最优质的教育,许给他们一个光明美好的未来。然而,当这些学生完成学业,要应聘这些大学的教职时,我们的大学却又认为这些学生不是最好的,他们的水平一定会比那些出国留学的学生差。说到底,这是中国高校对自身教育能力和科研水平缺乏自信的表现,但是最后为之吃亏买单的往往是学生。

其实,无论从建设高水平大学还是从留住人才的角度来看,国内大学都应该对自己培养出的博士给予一定程度的宽容和保护。这就类似于国家对民族企业的保护——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民族企业在面对来自国外成熟制度和体系中成长起来的企业的挑战时处于劣势,此时就需要国家对民族企业给予一定程度的保护,这样方能保证我们自己的企业不被冲垮。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也是一样。

高等教育的恶性循环

如果任由本土博士经受来自海归的冲击,在人员聘用以及待遇问题上不能一碗水端平,让本土博士备受冷遇,其结果必然是优质生源加剧流失,中国本土的高等教育就会陷入一种恶性循环:国产博士学位的贬值导致大学招不到好的学生,招不到好的学生导致研究生质量下降,研究生质量下降导致博士学位进一步贬值……其最终结果便是:优秀的研究生生源不断流向国外,国内大学研究生教育质量一天天下滑。长此以往,中国知名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梦想也许永远只会是一个梦。

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很多国内名牌大学的研究生在拿到博士学位后还要继续出国求学;一些人在国内做过一期甚至两期博士后之后,还要再拼命往外跑;一些已获得讲师职务的土博士不时地停职到国外做博士后……他们背后的辛酸与烦恼又有多少人真正知晓。

(作者系江苏盐城景山中学高中部教师)

编辑: zhongguoxing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