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10.28 感人至深的研究生学位论文评审
几天前,一位年轻老师来到我办公室,见我办公桌上放了一堆待评的博士学位论文,并看我正好摘了近视眼镜端着一本博士论文在研读,顺便说:“研究生论文评审这种钱好赚!”我先是一诧,以为只是调侃。后来这位老师又进一步补充说:“研究生论文评审不都是写几句套话就行了嘛!都到这份上了,又不存在把人家打回去的事情。
-
2012.10.28 细数国内无良研究生导师十大骗术
我一直斟酌该不该用骗这个词,但仔细想想,所提到的这些人的确是货真价实如假包换的骗子,随着学术界,尤其是生物圈里的人越来越多,这个圈里的肮脏龌龊也是外人很难想象的。作为这个圈里研究生,最底层,最无力,一群抱着科学理想的年轻人,在这片富有中国特色的土地上,是怎么生存的呢?根据我在国内短暂停留和一些人的谈话,一个字:难。研究生是这个圈子里最无力的群体,从某种程度上,他们注定是这场博弈中逆来顺受的人。
-
2012.10.24 做一名纯粹的科研工作者
每当我在博客上贴一些照片,总会有朋友和同事善意的调侃我玩相机和镜头的事儿,似乎他们都很忙,而我却有闲心玩这些在他们眼里不着调的玩意儿,也包含一些对玩物丧志的责备。这不怪他们,因为他们的确很忙,要忙领导岗位上的责任,忙自己课题组科研项目申请和汇报,要忙参加各种互通有无的评审,更少不了要忙一些处处小心翼翼和深思熟虑的应酬,还要忙学生培养和论文发表,参加各种场面上必须的学术会议和交流。
-
2012.10.23 跨学科合作是牛人们的专利吗?
跨学科搞科研合作到底是风险还是机遇?成功希望大还是失败的可能性大?应该如何着手?跨以前需要在本学科做“精”吗?有人认为跨学科合作是只有那些“大牛”们才能干的,似乎只有那些在一个学科已经很有建树的人才能召集起跨学科合作。其实不然,跨学科合作最关键的不是在本专业的建树,而是和“外行”交流的能力。
-
2012.10.22 对话严东生院士:奖院士房子易形成不良社会风气
对话著名材料科学家严东生院士:谈教育我在中学和大学接受的都是启发式教育,从来不死读书,学校也都崇尚运动。可现在中小学生每天完成作业量已经够呛,哪有时间自学、运动?我觉得要给孩子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记者:您曾先后就读于崇德中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这几所学校的教育有什么特色?对我们如今的学校教育来说,有哪些值得借鉴的地方?严东生:在中学和大学,我接受的都是启发式教育,从来不死读书。
-
2012.10.22 人才引进计划能否获得一个三赢的局面?
为了实施国家科教兴国的方略, 目前国家仍然在积极引进国外的科技人才, 其中最著名的要算是“千人计划”。 不过, 这个计划自从实施以来,虽然为国家的科技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但是, 一些负面的影响也是明显的。 比如说, 有的入选者是假货, 还有的人利用这个机会捞取个人的利益。 当然这种情况属于极少数。
-
2012.10.22 选择做博士后的动机
我选择做博士后的动机就是想以后走科研这一条路。我选择在目前的流动站做博士后的动机就是想好好地走好科研这一条路。记得大四快毕业的时候,同学们都会遇到毕业找工作还是继续读研的问题,而对于我,读研好像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在大学4年的时间里,没有浪费太多的时间,埋头学习了很多东西,到后来学得越多越发觉自己缺失的知识更多。
-
2012.10.22 海归——教学和学生工作
暑假时,在学校bbs上看到一个帖子,里面提到,我们系有些学术水平很高的新进校教师,想不通他们为什么没有给本科生上课。上周,一个海外留学生和我进行了面谈,她说,大学里的研究员、副研究员也要上课和做学生工作的吗?美国的research professor就不用上课。这两个问题真让我“哭笑不得”!显然,有些人不明情况。
-
2012.10.21 和研究生谈读专业书和文献
我的研究生进校后,我都给他们2-3本专业书,每过一定时间进行汇报、答疑。甚至有和我联系考研的,我也要求他们先看1本专业书再决定要不要读我的研究生。再结合文献阅读,深化学术功底。在实践中,我有几点心得体会。1)布置专业书学习、打底子,是必须的。如果脱离了这个,只是测测数据,那么和民工有什么区别呢?只是测测数据,不但达不到研究生培养的基本目的,而且在答辩中就会露陷,是经不起追问的。
-
2012.10.21 这个时代读研究生还有什么价值啊?
近日有新闻报道,一位研究生由于找不到工作而回家种地,老父亲感到脸面过不去而服毒。在中国文化中,这种知识改变命运、金榜题名光门耀祖的观念还是很深厚的。前些日子在沈阳参加会议期间,也有学生问:他现在已经读了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