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搞科研合作到底是风险还是机遇?成功希望大还是失败的可能性大?应该如何着手?跨以前需要在本学科做“精”吗?
有人认为跨学科合作是只有那些“大牛”们才能干的,似乎只有那些在一个学科已经很有建树的人才能召集起跨学科合作。其实不然,跨学科合作最关键的不是在本专业的建树,而是和“外行”交流的能力。
拿研制原创的科研仪器来说,就需要生命科学家和工程师合作,而且需要生命科学方面懂核酸提取,(多重)扩增,和检测等各个环节的人去和电子工程师,机械工程师,光学工程师,及软件工程师等合作。这么广泛的合作就有两个很明显的问题:
(1)简单明确地交流不同的概念,让大家都非常清楚。
(2)融合团队内不同个性的人,同心协力。
生命科学领域有很多实验值得进行自动化,所以有许许多多的仪器可以去研发。可是到底研发出来以后有多大的市场?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我们Huntsville市有一家研发仪器的生物技术公司,InQ Bioscience, 研发出了一个全自动细胞培养,监视和实时数据采集仪器。研发这么复杂的仪器首先需要科研人员确认市场上的确有这个需求,然后把需求的细节讲给工程师们听,在设法实现每个步骤。
我们iCubate仪器的开发也是如此:首先有一个Design Input,一个市场需求(全自动分子诊断),可是如果这个需求判断得不够好,只把自动化做了一部分,不是一个完整的解决方案,那产品的命运就会有问题。
即使是产品研究出来以后,还有很多的解释工作要做。对那些对需求观察很敏锐的人来说,不用你多说他们就已经迫不及待地要拥抱你的发明了。可这样的人毕竟是少数,大概2.5%, 等10%以上的人喜欢你的创新产品时,企业的存活就比较稳定了;等15%的人使用你的技术的时候,也就赢利了。
跨学科合作不是牛人们的专利,相反,许多牛人因为脱离了实验第一线,对技术细节的市场需求已经不清楚了。倒是那些整天忙在第一线的人才更清楚市场。
跨学科合作能否合作成要看交流是否通畅,而合作成就的大小看对市场的判断。成功到来的速度也要靠研发团队去宣传,广而告之,让更多的先驱者参与。
不过,我最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技术先驱可能不是最好的技术传播者。那些最先使用先进技术的人(比如那些首批购买了iRepertoire试剂做免疫组库测序的人)总是希望能独霸领先多一段时间,所以他们一般不会去做“口口相传”的事。这就更增加了我们做创新产品推广的难度。
跨学科合作对合作双方来说都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风险看上去很大,其实比在自己本专业“混”更容易出成果。原因很简单,去合作的人毕竟不多,竞争的强度相对就比较弱。1+1=10, 这样的机会真的不多。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