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11.21 当博导真不是件容易的事
前几天,我的两个博士生(一个男生一个女生)参加了博士生资格考试口试。由于连日来准备紧张,那个女生上午答辩完后,下午就头疼回宿舍了。正好我那天下午想找她接着讨论课题,她不在。到了晚上那个男生就给她通风报信,说我找她她不在,结果吓得那个女生给我写了长长的一封邮件,向我解释下午不在工作室的原因。我看完之后也吓坏了,原来我就是一灭绝师太啊,学生对我如此紧张。
-
2012.11.21 华人中牛人的成就让我深思
刚刚看到一个网友发布一些生命科学领域华人科学家在Cell Nature Science三大顶尖刊物发表论文情况,其中介绍了这些科学家的本科毕业学校,多数是国内名校,也有普通高校。我在这篇博文的评述中说:如果调研一下这些学者大学本科中在国内完成研究生教育及从事科学研究同学成果情况,对比一下将会有意义。最近美国科学院公布了新一届院士当选名单。
-
2012.11.21 师生自评,促进和谐共处
许多导师埋怨自己带的研究生自以为是、不思进取、混文凭、急功近利等存在的诸多问题。而研究生则埋怨自己的导师不作为,功利性强,把学生当成赚钱的廉价劳动力等。喋喋不休的争论,永远没有结局。那么到底谁的问题多呢,造成这种异化、冰化或恶化的师生关系,到底是谁的问题呢。有人会不自然归罪于,这是社会问题、体制问题。学生也好,导师也好,都是社会的一个小元素。整天埋怨社会,等于徒劳。学生还是离不开导师,导师没了学生,也不叫导师了。
-
2012.11.18 科研生活:学会长跑
早上去加油,听到收音机里面播出了一段消息,全国高校大多数取消了3000米以上的运动会比赛,原因在于没有几个人参加。学生说太枯燥了,没什么意思。我想这种现象可能不仅仅是在运动领域,在科研领域,在生活中,都有类似的现象,没有几个人愿意跑长跑,都希望跑100米,如果可能,最好来个一米跑。
-
2012.11.15 优秀学生放弃科研的原因
程代展教授提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 一个非常有科研前途的学生义无反顾放弃科研,改行到中学当老师。 这是什么原因?我认为中国真正的科研工作者待遇太低、频繁遭遇逆淘汰是优秀学生放弃科研的主要原因。 程代展教授的水平在中国当院士绝对绰绰有余,却在院士评选第一轮就被淘汰。他的学生应该是看在眼里,痛在心里。
-
2012.11.15 我当年企图“逃离科研”的经历
当时我在博士毕业找工作的时候,主要的准则就是:以后再也不做科研工作了。为何当初会有这样的想法?总结了一下,有以下几点:1、做实验科学的科研太累,每天需要做大量的实验,经常接触很多有毒危险品,而我又不是一个细致的人,做实验的时候经常犯各种笨笨的错误,以至于导致实验要重新做。我是个非常外向型的人,喜欢做和人打交道的工作。
-
2012.11.15 两位院士建议学生不要只看眼前利益
珍惜每段学术实践的经历 周良辅、闻玉梅两位院士建议学生不能只看眼前利益,不奢望短期回报“我们和你们之间大约有50年的时差,对事物判断有很大的不同。但是站在讲台上,我们就是你们的学姐和学长,希望我们的经历能够为你们在寻找自己的职业前途时,提供一点帮助。
-
2012.11.13 当导师需要学习元芳体
最近看到网上流行元芳体语言,所谓元芳体就是狄大人的口头禅:元芳,你怎么看?最妙的在于元芳总是说:现在情况很不妙。听起来很好笑。但是从做导师的角度,跟学生交流还是多学学元芳体,多说说:同学,你怎么看?以下几个方面似乎可以作为理由。一、这是对学生的很好的锻炼。一个好老师并不是什么都给学生安排好了,学生就是个实验员或者开发员,真正的好老师应该是引导式的老师,遇到很好的问题,要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和机会。
-
2012.11.09 科研:我们为什么会跟风
所谓跟风,用英语说就是follow,顾名思义,跟着别人做,跟着后面跑。跟风作为中国科研的现象存在由来已久,其弊端是非常多的,而且已经大大影响了中国科研在世界上的地位。有不少有识之士已经看到跟风不会有好的出路,但是从当前科研形势看,跟风依然是主流科研作风。那么我们为什么会跟风,并且形成国家性的跟风呢?为什么在不断强调跟风没有出路的情况下,依然还是继续跟风呢?个人以为如下各种原因值得思考。
-
2012.11.07 饶毅:奇树璀璨知谁栽
学术和研究机构的重要工作之一是“栽树”。2012年11月3日上午去世的顾孝诚老师,为北大生命科学栽了好几棵,特别难能可贵的是其中多在条件艰苦的情况下努力而成、迄今仍在起良好的作用。1930年出生的顾老师,从1940年代末起到北大生物系学习、工作了六十多年。1970年代,她曾参加分析胰岛素晶体结构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