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跟风,用英语说就是follow,顾名思义,跟着别人做,跟着后面跑。跟风作为中国科研的现象存在由来已久,其弊端是非常多的,而且已经大大影响了中国科研在世界上的地位。有不少有识之士已经看到跟风不会有好的出路,但是从当前科研形势看,跟风依然是主流科研作风。那么我们为什么会跟风,并且形成国家性的跟风呢?为什么在不断强调跟风没有出路的情况下,依然还是继续跟风呢?个人以为如下各种原因值得思考。
原因一、跟风是科研训练不足的具体体现。科学研究是个高度职业化的一个行业,需要很多特殊的技巧和素质,尤其是独立科研能力的培养需要大量的训练才能达到。我们国家的科研训练重在科研知识和技巧的培养,而跟风是锻炼科研基本技巧的一个具体方式。一个研究生,跟着前沿做点问题,就慢慢能够进入科研的大门。可是中国的科研训练似乎仅仅到此为止,满足于登堂,不能入室,这就导致大量的科研人员即便毕业之后,依然只能做跟风的工作,而不能做开创性的工作。当然,跟风是一个科研后进国家必走的一条路,不经过这一段,是不能形成自己的科研基础和队伍。
原因二、跟风表明我们的教育有问题。跟风实际上是跟着前人的脚步捡问题,而不是自己独立寻找问题。捡来的问题往往不是很难,就是不太重要,顺手就解的问题往往被开拓者就解了,剩下的就只有较难的或者没用的。可是事实证明,中国人的基本功很扎实,对于现成的问题,即便很难,也会得到较好的结果。只会解题,不会找题,这是我们受到的教育的核心缺陷之一。我们在上学的时候,都只学会解课后或者习题集上的习题,从来没有将所学内容与实际相关联,从来也没有将所学内容与其他学科或者领域相关联。我们的老师如此,我们也就如此。我们如此,我们的学生也就如此。当这种循环一旦形成,具有较长的影响时间。
原因三、跟风表明我们是急功近利的。跟风相对容易,因为问题都是现成的,也很容易得到承认。现成的问题,现成的市场,引诱我们去跟风,而现实中,由于历史的原因形成的人才断层,我们需要提前让很多人上到一个社会高度,因此证明自己的科研高度,靠跟风是个廉价的路线。人才的更替周期是很短的,10年可能就完全不同。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一种互动。在局面并不明朗的情况下,跟风的人的科研成绩显得更为靓丽。社会资源的有限性,时间的紧迫性,使得我们似乎不得不急功近利。
原因四、跟风表明我们缺少自信。做跟踪性课题,不担心市场,做新问题,市场可能够呛,除非课题有足够的吸引力。中国人喜欢凑热闹,没有很多人做同一个问题就觉得比较冷清,觉得不正常,不习惯。而据我的观察,欧洲人则恰恰相反,即便有人做出了很好的成果,很多人也并不喜欢讨论别人的问题,除非他觉得他可以在里面达到新高度,否则,还是坚持做自己的问题。我们好比一个驴车队的后面的驴子,习惯于闷着头跟着头驴走路,不习惯自己找路。据说,有的驴车如果没有头驴,自己不会走路,必须让赶车的人牵着走。
原因五、跟风还表明我们的社会风气还是那个乡土社会。费孝通是第一个对中国的社会习俗和文化进行深入系统探讨的人,他的结论就是中国是个乡土社会,在这个社会中的主要表现就是熟人社会。每个人活在这个社会中,感觉到周围都是自己的熟人,因此,在内心深处感觉自己的每一个动作和行为都被人围观,被人关注。因此,做事情不能出格,做事情不能脱离群众,不能脱离群体。可是科研如果也陷入类似的氛围,那最后就只有跟风一条路可走,走别的路,都有人会批判为标新立异,批判为神经不正常。
科研毕竟是以创新为目的,不是以社会活动和生活为主要目的,因此,为了生活,跟风可以理解,但是为了科研,跟风只是浪费生命的又一种形式。但是跟风永远出不了大的成果,中国也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迟早都要把跟风这个恶习根除掉,但是时间长短决定了我们社会的总体代价。当然,没有人强迫我们这个社会跟风,是我们的社会让自己去跟风。尽快的从这个泥潭走出去,这个任务似乎比出几个好成果来的更重要,因为前者可以解放更多人。另外,跟风的另一种形式就是大跃进,别人做的不够好,我们搞个最好。这是另一种形式的不自信。也不可取。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