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07.30 单干户、夫妻店、合作社——论课题组的类型
高校多数课题组都是单干户,一个老师带着一些学生,或者吃了上顿没下顿,经常愁无米下锅,为经费的持续性发愁;或者在一个方向上奠定了一定名声,经费不多但不断,过着小康生活。但单干户很难承接大的项目,如973的首席、重大专项等等,在生态链上大体属于小鱼、虾米等级,但为数众多。
-
2012.07.30 研究生面临的几大困难
研究生本来应该是去追求科学的魅力,但有时候却变味了。从硕士到博士研究生一路走过来,深知作为研究生的难处,谈谈个人的理解,不当之处请导师们包含,不足之处欢迎补充。一、很多人学习的动机“不纯”导致学习的压力过大。大家看看每年的研究生的考试就知道了,大批大批的人。
-
2012.07.30 饶毅:谁说中国人缺乏创造性?
叹息中国人创造性低,是因为没有看到创造力高的人。我不久前讲过约9年前一个中国人做人贩子兜售诺贝尔奖得主的故事(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37&do=blog&id=591474)。
-
2012.07.30 陈鹂:影响因子和我的人生
作为一名长期在生物医学科研领域工作的研究人员,我初次知道影响因子(ImpactFactorIF)这个单词是在日本东京大学我上博士研究生的时候,和现在很多年轻的研究人员一样,虽然知道但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单纯地把它作为自己科研水平的衡量指标之一而已。但是现在想来,由于当年没有足够重视IF,或者说没有把IF和自己的前途联系起来看,而给我的人生带来太多失之交臂的遗憾。首先是博士毕业后的博后入门,曾在前辈的帮助下选择 ...
-
2012.07.27 左手智慧,右手年华——女人与科研
前几年暑假时我们学院都有个博导的活动,其实也就是组织学院的博导到上海周边去开两天会,讨论研究生培养问题。每次开这样的会,我都会观察一下我们整个学院的博导们,应该说大部分是本校成长起来的,近几年才开始有引进,但引进的比例还是不多——我们这个专业实在是很专。
-
2012.07.27 参与各类基金评审后的体会和思考
在刚过去的一段时间,感觉累的心力憔悴。因为除了日常工作,先后参加和完成了青年千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计划(组织部)、长江学者(教育部)、化学部和医学科学部国家基金(基金委)的评审,本着对申请人的辛苦努力和纳税人的血汗钱的负责态度,自己认真审阅和查看相关资料,眼睛都看花了。前天把自然基金评审材料交了上去,终于可以舒了口气。
-
2012.07.27 与过去学生的谈话
大约是04年教的本科生,突然来电话,告诉我他在某长江学者下攻读博士,要拜访我“请教”做学问的事情。呵呵,请教谈不上,想想已经是30多岁的过去的学生,一起喝喝茶,就当叙旧吧。30年河东40年河西这个朋友是有做学问的潜力的,可是感觉到某种对前途的不确定性,并因此而有的担忧 。
-
2012.07.26 研究生发表论文天经地义?
许多单位都有规定:研究生要获得学位,必须发表一定数量和一定质量的论文,要么是数量上,要么是质量上(高点数的),都可以。当然数SCI论文的规定最普遍了。研究生发表论文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天经地义的事情,为什么必须写进文件或规定中去呢?毫无疑问是大环境造成的,是体制(政策)造成的。
-
2012.07.26 我是一个失败的导师
标题看起来是否有点吓人,大家不要以为我是危言耸听。最近发生的一件事情,很郁闷,感觉就被毕业了的学生牵着鼻子走,当了一回"孙子"。事情是这样的,2010年我实验室的一位在研学生投稿了一篇实验室承当的横向课题相关的国内核心期刊论文,毕业前也拿到了国内核心期刊的录用通知,且以该成果申请了奖学金和硕士学位。
-
2012.07.23 王善勇:我眼中的一位院士
02年到香港读博士以后 我逐渐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很多在国内不容易见到的牛人,大教授一来到香港访问的时候,给我的感觉并不像在国内那样拒人于千里以外,反倒是个个都很平易近人,没有什么架子。后来去美国做博士后,而后在澳洲工作,期间也接待过不少来自国内的访问学者,教授。这么说吧,普遍给我的印象是,凡是在海外认识,接触的这些教授,还都很容易成为不错的朋友。有时我在想,这是什么原因呢?难道是因为大家初到国外,人生地不熟,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