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唐骏现形记:看美国是如何进行学术打假的

2012-03-07 11:00 来源:www.thelancet.com 作者:解滨
字体大小
- | +

近年来我国网上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就是声势浩大的学术打假运动。每隔一段时间总有一个名人被打假。这种网上打假运动虽然杀声震天,虽然群情激愤,但最后真正被“打倒”的却寥寥无几。在卷入过这样的狂热后,我开始静下心来思考一些问题。学术造假和打假恐怕不是中国的首创,世界各国应该都有。但在别的国家为什么就看不到我国那样的汹涌澎湃的网上讨伐运动呢? 是我国网民的思想觉悟太高还是国外老百姓对造假行为太迟钝或太容忍?带着这些问题我调研了美国的一个典型的学术造假案例。

西元2006年至2010年间,在美国的一个知名高等学府也发生了一起重大的学术造假事件。在那起事件中,多位知名学者被牵涉进去,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被误导,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资金去跟踪一个虚假的前沿,多个世界顶级的学术期刊真假不辨,成为造假者的传声筒。这件事的详情直到几个星期前才广为美国民众所知,但最终调查报告还没有公布,有两场官司在等待法院审理。 我国的一些小网站上对这件事有零星的介绍。但即使包括我国知名的生物信息学家和打假专家方舟子在内的专业人士谈到这件事时也只强调了其中的一个侧面。鉴于这种情况,我只好冒着被打假的巨大风险,把这一事件做一个深度且完整的报道。看看美国人是怎样进行学术打假的,也许可以对我国的学术打假有些启发。

一、重大突破

这件事还要从美国在攻克癌症方面的一项“重大突破”说起。

就连小学生都知道,一个人患了癌症,几乎等于被判了死刑。其实现代医术突飞猛进,很多癌症已经可以早期发现并治愈了。但并非所有的癌症都容易早期发现的。有的癌症,一旦发现就没有多少时间去治疗了。例如,美国广播公司(ABC News)的新闻主持人皮特.詹宁斯在诊断出肺癌后四个月就被癌症夺去了生命。

治疗癌症主要靠手术切除、放射治疗、化疗等。化疗就是药物治疗,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但困扰医生们的一个问题是:对于同一类癌症,每一种抗癌药物的疗效是因人而异。换句话说,两个人如果得了同一种癌症,拿同样一种抗癌药品来治疗,对于这两位患者的疗效可能大不一样。当然,如果把所有抗癌药品在一个患者身上都试验一遍,总是可以找到最有效的药品的。但问题是这种筛选过程可能需要几年的时间,而大多数癌症患者的生存期限也只有几个月到几年的时间,等不到筛选结果就死了。所以药物筛选不是个办法。

那么,有没有一种办法可以帮助每一位患者快速找到最有效的抗癌药品呢?专家们猜想,癌症患者的肿瘤的基因中的某些结构应该是决定哪一种抗癌药品对其最有疗效的。如果能把相关的基因结构找出来,那么就可以凭借患者的这种基因结构“预报”出该患者使用哪种抗癌药物最有效。这就叫“个性化医药”(personalized medicine)。我国有“对症下药”这一古老的说法,那是老皇历了。现在要做的是,根据从患者的肿瘤基因得到的信息来决定使用什么药物。这个思路道理上是说的通的,只是……

只是基因不跟白血球、红血球那样简单,拿到显微镜下一看就知道了。这里面可能有关的变量多达千百万个。其中哪些基因数据可以用来决定患者对于抗癌药物的敏感性,以及用什么数学模型将敏感程度计算出来,是一本糊涂账。所以近年来美国各大癌症研究中心纷纷配备超级计算机来辅助这方面的探索。谁能在茫茫的数据海洋中找到那些神秘的关系变量,解开那基因密码,理清这笔糊涂账,谁就可以拿到诺贝尔医学奖。 更重要的是,可以拯救成千上万癌症患者的生命!

在2006年,一声春雷震天响,美国杜克大学的一个研究团队宣布在这个领域取得重大成果。这个小组声称他们已经成功地找到了可以用来测定癌症患者对抗癌药物的敏感程度的“基因签名”(genomic signatures )。这篇题为“Genomic Signatures to Guide the Use of Chemotherapeutics”的论文是在《自然》杂志医学版(Nature - Medicine)发表的[1]。另外一篇论文是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发表的[2]。这两个学术期刊都是世界首屈一指的医学期刊。


波蒂医生和他的团队发表的论文

杜克大学的这个研究团队的主攻手,是一名在印度接受医学教育,在美国接受住院医生培训的安尼尔·波蒂医生(Dr. Anil Potti),他的个人网站是:http://anilpotti.com。

波蒂医生说他和他的伙伴们从几百个试验标本中测试了几千个基因,然后设计了一个计算机程序从这一大堆基因数据中找出了一种可靠的相关性。这种相关性可以用来预测哪一种抗癌药物对一个癌症病人最有效。

这项重大发现立即震动了癌症医学界,受到了世界多所大学和研究中心的重视。当年安尼尔·波蒂医生的这项研究成果对于癌症研究的冲击,决不亚于今天林书豪对美国篮球运动的冲击。如果这项发现得到临床应用,那么在不远的将来,一位癌症医生只要从癌症患者身上切取一小块组织,就可以在几个小时内准确地得到相关的肿瘤基因数据,然后在超级计算机上算出这位癌症患者最适合服用哪一种抗癌药物。而且病人做这种测试,并不会被医院宰到倾家荡产的地步。当大规模应用到临床后,这种测试只要花一、两百美元就可以了,比拍一次MRI还便宜。这岂不是癌症患者的福音?这岂不是美梦成真?


安尼尔·波蒂医生(Dr. Anil Potti)

当年业内对波蒂医生的赞美声不绝于耳,各种好评如潮,绝不亚于今天的林书豪。有人把这一成果形容为“抗癌战线上最重大的一项突破”(“the most significant advances on the frontlines of cancer”)。杜克大学的一位副校长Dr. Rob Califf当年把这项科研成果誉为“癌症科研的圣杯”(“holy grail of cancer”)。而安尼尔·波蒂医生则被看作是癌症医学界的“一颗新星”(“rising star”)。

分页: [ 1 ]   [ 2 ]   [ 3 ]   [ 4 ]  

编辑: zhongguoxing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