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世强:基金申请十日谈

2012-01-28 10:26 来源:丁香园 作者:戴世强
字体大小
- | +

【按】进入2010年以后,我陆续写了一些基金申请笔谈,是几年前我的讲座稿“关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方略的思考”的扩充。为了便于朋友们参考,今天将这些博文汇编在一起,就申请基金项目的方方面面发表一些浅见。汇编时对文字做了一些修改,去掉了一些重复叙述的部分,其余基本上照旧。倘若你只对基金申请策略的某一方面有兴趣,可以跳着阅读此汇编,或者参看以前的博文,那里有些跟帖也许对大家有帮助。

最近,基金委发布了《2011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通读之后发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宗旨、定位、评审原则、运行机制和工作方针等没有实质性的变化,只是进一步明确了资助格局和战略导向,资助强度有大幅度增长,申请限项的约束有所放松。因此,根据新形势、新政策,对《十日谈》做了局部修改,改动得最多的是首尾两部分。对于基金申请的新形势、新政策将另文分析。

还是那句话:“一家之言,仅供参考”。欢迎朋友们不吝指正。

楔子:审时度势  用足机会

2011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已于近日出版(科学出版社,2010-12,以下简称为《指南》),每个想申请本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朋友,都应该认真研读一番。这里,对今年的申请指南做一番初步解读,并根据了解到的情况做一些诠释。

战略定位不变。基金委将继续准确把握支持基础研究、坚持自由探索、发挥导向作用的战略定位;继续实施尊重科学、发扬民主、提倡竞争、促进合作、激励创新、引领未来的工作方针;继续坚持依靠专家、发扬民主、择优支持、公正合理的评审原则,着力培育创新思想和创新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贡献。

战略导向明确。《指南》前言中指出,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二五”发展规划的总体部署,自然科学基金委将坚持更加侧重基础、更加侧重前沿、更加侧重人才的战略导向,进一步优化资助模式……。请注意,这个“三侧重”是关于基金战略导向的一种明确的提法,值得细细体会。

资助格局清晰。《指南》前言中指出,基金委目前已确立了研究项目、人才项目和环境条件项目这三个项目系列,其定位各有侧重,相辅相成,构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格局。研究项目的主要目的在于获得基础研究创新成果,着眼于统筹学科布局,突出重点领域,推动学科交叉,机理原始创新,从而提高基础研究水平;人才项目系列立足于提高未来科技竞争力,着力蓄积基础研究后备人才队伍,支持青年学者独立主持科研项目。扶植基础研究薄弱地区科研人才,造就拔尖人才,培育创新团队;环境条件项目系列主要着眼于加强科研条件支撑,促进资源共享,优化基础研究发展环境以及增强公众对基础研究的理解。

资助强度大增。我们注意到,“十二五”期间,国家对基金委的拨款大幅度增加,将达到创纪录的800亿元(“十一五”期间为300亿元)。因此,从今年开始,基金项目的资助力度将大大增大。除了青年基金项目之外,各类项目的资助年限都延长了:面上项目、地区基金项目、科学仪器基础研究专款项目都从3年增至4年;重点项目和重大项目从4年增至5年;重大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择从3年增至5年。面上项目、青年基金项目和地区基金项目的平均资助强度将分别达到60万元、25万元和50万元,是2010年的1.73倍、1.26倍和1.95倍(按年度经费计算则为1.29、1.25和1.47倍)。重点项目和重大项目的平均资助强度将分别达到300万元和2000万元,是2010年1.36倍和2倍。

限项条件放宽。本年度基金申请政策的最大变化是限项条件大为放宽。按《指南》规定,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总数限为3项,同年同类申请限为1项,取消了面上、青年基金、地区基金在研项目合计限为2项的规定,也取消了在研的重点项目、重大项目、科学仪器专项合计限为1项的规定。给科研人员申请基金项目带来了更大的自由度。

竞争态势依旧。2010年,基金委实际接收各类项目申请书115179项(2009年为97755项,同比增长17.82%),实际受理111047项(2009年为93839项),最后立项24209(2009年为18810项),总资助率超过21%(2009年为19%);面上项目的资助率为20.00%(2009年为17.49%),单项平均资助金额34.72万元(2009年为32.85万元),青年基金项目的资助率为23.02%,单项平均资助金额19.71万元。从中可见,尽管逾2009年相比资助率和资助强度有增加,但竞争依旧相当激烈。笔者预计,本年度申请的总项数会超过十三万项。所以,此次基金申请竞争依旧,申请胜率只可能微增。

谨祝提出申请的朋友交好运。(写于2011年2月5日)

一、未雨绸缪 精心准备

申请基金非一日之功,事先必须做好充分准备。大而言之,先要为自己的科研实践做宏观上的准备:打好知识基础,掌握科研要领,把握科研方向,进行初步实践,为有计划地做某项研究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小而言之,必须为申请特定题目的基金项目做好细观上的准备。本文的讨论是在已为实际科研工作做了较为充分准备的前提下进行的。

如何着手准备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举其要者,应做到:

充分了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性质、定位、资助范围、项目分类、学科代码、当今热点、申请要点、评审程序等等。仔细阅读当年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是一条捷径;上基金委的门户网站(http://www.nsfc.gov.cn )可以获得相关的各种信息(应特别关注本人所申请的那类项目的管理办法和经费管理办法,这些《办法》自2010年元旦起实施);从各单位的科研处(尤其是负责基金申请的科研处人员,如本校的刘桂珍老师)可以得到必要的咨询;从已获得过基金项目的前辈或同事处可以了解具体的申请诀窍;通过这些技术性准备,可使自己避免走弯路。

——充分调研相关的研究动态,努力做到有的放矢。具体说来,

要充分读书(浏览主要文献);至少应通读100篇左右的相关的中外文献(其中精读3~5篇),在申请书中可引用30~50篇;

要走访专家(把握研究方向);至少访问3~10位校内外同行专家,听取他们对自己的项目定位的意见;若与自己的研究生导师仍保持联系,可征询导师的看法;

要出席会议(了解周围动态);至少出席2~3个相关的学术会议,了解最新的研究动态,把握相关的热点问题;

要组织队伍(找到主要伙伴);尽早建立名副其实的研究团队,就相关问题开始合作研究,并商议确定主要研究课题;

要预先研究(试做初步工作);就已确定的研究方向做尝试性研究,并争取本单位和相关的省市部委级的小项目,发表若干初步成果;

要预定方案(确定技术路线);理清研究思路,确定研究方案,提炼好创新点(思路创新、方法创新、结果创新等);

要预估困难(抓住主要难点);抓准要研究的1~3个关键问题,设想好解决步骤;

要先写综述(做好舆论准备);尽可能写好项目综述,最好事先发表相应的综述文章。

——尽早下载相应的申请表格。事先仔细阅读申请表,明确其中提出的各种要求,搜集所需要的各种材料、数据,并就申请书的编排铺陈做好打算。请注意,今年的申请必须采用2011年的新版本(以前的版本一概不为基金委接收),新版本已在2011年元旦在基金委的门户网站发布。

——充分研读以往申请的“不批准书”。对于前几次申请失败的朋友来说,这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步骤。基金委通常给未被批准的申请者发来同行评议意见书,对此应反复研读,吸纳其中的合理意见和具体建议。若仍想申请原来的项目,更应该斟字酌句,有针对性地解决所存在的问题;对于自己有疑惑之处,可向资深人士咨询,务求此次申请有实质性的改进。

——充分斟酌申请书的成稿。争取在一月底写好申请书初稿,上交之前至少经过三次实质性修改。先将初稿送交资深人士审阅,尽可能吸纳他们所提的意见和建议。在院系预审后,进行细致修改;最后请课题组中语文最好的成员做文字润饰工作。

做好了这些准备,你的此次申请就有了一定的成功把握。(写于2010年1月3日)

http://blog.lehu.shu.edu.cn/sqdai/A151382.html

二、通盘考虑 缜密选题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中,遇到的第一个关键问题是选题。“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选对项目的主攻方向,申请就成功了一半。

我经常与青年朋友说,选定一个课题之前,先要反复思量,缜密行事,问自己如下十个问题,即“选题十问”:

1.你选的基础研究课题对社会发展、学科进展有何裨益?

2.该选题是否处于当今学科发展前沿领域?

3.该研究方向国内外有多少人在关注?著名课题组何在?

4.该方向每年发表论文、专著、专利总量约为多少?

5.该课题已有多少主要研究成果?

6.国内外的有关权威人士何在?有何成果?见解如何?

7.该课题有哪些关键问题急待解决?研究热点何在?

8.你对该课题是否非常感兴趣?

9.你是否有能力和潜质去完成所选课题?

10.该课题能否在八至十年内成为你的主攻方向?

现对上述问题逐一剖析如下:

第一个问题涉及项目选题的意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要资助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课题,一般不资助开发性应用研究。选题时应考虑所做的研究是否有利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是否有利于本学科的发展,也就是说,是否符合国家的战略发展需求,因此,必须了解国家的科技发展中长期规划,明确是否能为之添砖加瓦。写申请书的立项依据时对此必须有明晰的说法。

第二个问题涉及选题的前沿性和先进性。所确定的研究方向必须是当今人们关注的热点,是在社会发展和学科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应该注意到,一个热点问题的“热度”大致能维持10~20年,一旦关键问题有了眉目,必定迅速“降温”,此时再要“跟进”就为时已晚了。例如,1960~1970年代的孤立子问题、混沌问题炙手可热,目前只剩下少数“难啃的骨头”,只有少数几位数学家和物理学家还在盯住不放,孜孜以求。已经热了十多年的纳米力学问题也已经开始降温了。

第三、第四个问题与第二个问题(即选题的前沿性和先进性)相关。一个课题的研究者总数和成果总量是该课题的关注度的量化指标。研究表明,这两个数字随时间的演化大致呈正态分布,通常有明显的峰值,我们应在曲线的上升段抓住这一课题,才有可能掘得“第一桶金”,申请基金的成功率也较高。可以采用EI之类的检索工具(如EI的Engineering Village)获取这类演化信息,更应该通过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和阅读近期文献,把握课题的“热度”,如果在会议或期刊(尤其是国外的会议或期刊)上相关的论文已寥寥无几,说明该课题已脱离了大众的视线,千万别在千军万马过了万重山后再去“跟风”;青年博士喜欢拿与博士论文相关的课题来申请基金,对此必须仔细分析,要确定导师四五年前给你的题目是否还是研究热点,若热度已退,则必须调整或更换课题。如果已经认定问题确实有前沿性和重要性,则需要进一步掌握有关研究者、课题组、主要成果的细节。

第五~七个问题是为了细化选题目标。在充分掌握最新研究动态的基础上,搞清亟待解决的具体问题,再从中选出自己的一两个主攻方向。抓住处于open状态的关键问题“做文章”,是申请成功的诀窍之一。

最后三个问题具有个性化的特征。北京人爱说,有钱难买“愿意”。对任何选题,只有喜欢它,热爱它,才有可能做好它。如果你从内心讨厌某个课题,就千万不要去碰它,当然,“感情”可以慢慢“培养”,但若有别的合适“对象”,以避开此课题为宜;而且选题的大小和难度必须适当,申请者若有素质和能力在预期的有限时间内实现有限的目标,就可吞而食之,不然,“高中”了一时欢喜,小心日后交不了账!根据我的观察,一个具体研究方向,大致可以做上8~10年工作,所以,一旦选定课题,就应以此为自己科研的主要关注点,准备干它十年、八年,而后再考虑转换研究方向。长期固守一个研究方向决非上策,频繁更换科研方向则必将一事无成。

假如面临多种选择,你把上述问题思索清楚了,就可以从中做出最为正确的抉择。

我在2009-02-02公布的博文“交通流研究和技术科学思想”里谈了自己选定交通流研究方向的心路历程,可供博友们参考。

最后,再谈一个选题的“问题驱动”特征。据我了解,目前基金委特别强调研究课题的问题驱动,而不是方法驱动。特别在力学类申请中,通常希望以解决某个科学问题为研究对象,纯粹方法研究的选题很难中标(当然,软件专项不在此列),如果你以“关于……的方法(或技术)”为项目名称来申请基金项目,一般十有九不准,这是我长期观察的结果。其它学科的情况不大了解,但在全世界科研采取“问题主义”方法论的情势下,问题驱动看来是基金申请的一种发展趋势,唯一的例外似乎是数学类的申请。

建议高校里的朋友们从元旦后上班到寒假结束之前,集中精力把本文所说的事情做好,没有必要急吼吼地动笔写申请书:因为欲速则不达!(写于2010年1月4日)

http://blog.lehu.shu.edu.cn/sqdai/A151553.html

分页: [ 1 ]   [ 2 ]   [ 3 ]   [ 4 ]  

编辑: zhongguoxing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