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徐星回击“论文外流乃崇洋媚外”论调

2013-08-26 00:13 来源:生物360 作者:
字体大小
- | +

“中国最重要的学术成果有95%以上发表在国外,我们借助国外同行把它发表出来,同时,国家每年还要花很多外汇把这个成果买回来用于支撑我们的科研教育。”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邬书林,在8月14日的学术出版论坛上道出了中国学术出版之尴尬现状。

新闻一经发出,引发科研学术界激烈反响,不少网友发表评论,纷纷将问题矛头指向国内科研评价体系与科研人员崇洋媚外的心理。“大部分成果用洋文在国外发表,是科研评价体系中 SCI 崇拜所导致的结果,是中国科研人员不自信和骨子里崇洋媚外的心结在作祟!”

在学术界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是,专家学者有了比较重要的科研成果,首先考虑投到国外刊物,多数“一流”学术文章都在国外发表,只有“二三流”的作品才会勉强选择刊登在国内。国人著作为何偏爱“洋刊”?科研人员千辛万苦将文章翻译成英文再投往国外,到底是不是一种不爱国的表现?

“崇洋”之争:“洋刊”优势何在?

针对这个问题,记者采访了著名恐龙研究专家、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徐星,他有十几篇论文发表于《自然》、《科学》等杂志,科普工作屡被英国 BBC、美国 Discovery 频道及《国家地理》杂志进行专题报道,他并不认同科研学者将论文发表到国外是“崇洋媚外”的说法。

在他看来,一个学者发表论文的首要目的,是要让其他科学家、同行了解自己的想法。“国外的核心期刊读者多、波及范围广、权威性高,作为重要的学术交流工具、平台,学者们自然愿意投稿到影响力更广泛的地方。”

作为全世界通用的学科语言,英语自然被最为广泛的应用到学术交流之中,成为一种相对统治性的语言。这已然决定了外文期刊拥有更多更广的读者群。徐星坦言,国内期刊影响力弱,好的科研成果都被投递到英美等国重要科学期刊上,不妨可说,是非英语母语国家普遍存有的问题。

与此同时,期刊文章质量与学术影响力也是研究人员“崇洋”的最重要因素。“国内目前能做科研的群体较小,有质量的文章产出量有限”,徐星说,在美国,任何学科都有一定数量的研究人员,这些同行可以组成一个小群体,促成审稿过程更加专业严肃。每篇论文提交上来都会有2-3位学科专家进行审阅,之后提出细致的修改意见,作者反复修改后再经过审核刊登。这样的“优选过程”切实有助于稿件质量的提升,这也决定了国外学术期刊的高水准,专家学者当然愿意让自己的创新成果能在更有影响力的刊物上真正发挥作用。

“媚外”之惑:国内期刊欠缺在哪?

科研创新成果先投稿国外是不是“媚外”?是国内学术评价机制出现了问题,还是编审体系存在缺陷?

“中国学者撰写的自以为有创新性的论文,国内所谓"核心"、"重要"学术期刊不收,只好投到国外去。”针对邬书林在论坛上的发言,中科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研究员陈安发表博文《学术成果在国外发表之无奈:国内期刊根本不收!》,其中提到,在他研究的管理学领域,国内期刊编审人员难以挖掘出论文研究成果的创新之处,因而自认为较有成就的作品在国内经常无奈被拒。

“前沿的东西在国内不好发,因为找不到合适的审稿人,审稿人看不懂,就找个理由给毙了!”,“投一个国内著名期刊(也是SCI),在编辑部停了几个月,问,编辑说找不到合适的审稿人。只能说中国的编辑部制度,编委形同虚设,审稿人数据库不充分。”很多学者也在博客中跟帖,叙述自己较有意义的学术文章在国内投稿被拒,转投国外反而被发表的经历,质疑国内期刊编辑制度的缺陷。

不论网友们所谈及的经验究竟普遍存在还是放大了特殊个例,我们似乎可以认为,国内期刊或多或少都存在着这样的问题。

曾同时身兼国内外期刊编委的徐星总结经验,指出国内学术期刊编审团队的缺陷。首先是期刊编辑门槛有待提高。国内的科技期刊编辑出身五花八门,其中不乏有学校教师与刚刚毕业的相关专业毕业生。我们看到在国家新闻出版管理条例中,并没有关于编辑门槛的限定,直到近些年才开始要求编辑团队进行资格培训。

而国外期刊的编辑录用则要有严格的甄选过程,编辑人员必须有相关专业的博士学位背景与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成为编辑后仍要以学者身份参加各类学术研讨会议,提高专业知识建构,掌握学科最前沿的发展动向。如果不提高编辑门槛,拥有一支较强的编审队伍,很难真正提高期刊的整体质量。

第二是编辑理念问题。我国期刊所呈现的首要问题就是科研论文总体质量与水平较低。“目前国内部分期刊审核文章,都呈现出一种"凑合就登"的状态,主编应该控制稿源质量,宁缺毋滥”,徐星认为,只有主编提升期刊编辑理念,严格把控期刊学术水平与发展方向,才能真正引领学科发展进步。

科研成果发表之辩:贡献不问“出处”

我国学者专家更愿意将科研成果投发国外,并非只是单纯的崇洋媚外。学术期刊的影响力涉及到期刊的学术水平、内容特色、读者认同度与社会信誉等多方面因素,学术期刊“崇洋”,崇尚的是国外科研期刊的高质量与影响力,而并非“媚外”,科研人员多研发创新,学术期刊多借鉴国外编审制度,期刊编辑严格把关,让中国学术出版物达到“洋刊”水平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在我国期刊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人们无需对科研人员投稿国外的做法大加指责,说到底,科研成果的贡献与“出处”无关。采访过程中,徐星曾强调,“好杂志与一个地方的科研水平如何并不成正比”,就自然科学本身来说,没有必要太过强调文章发在哪里,因为专家学者所做的一切,都应该以最终能促进行业科研进步为宗旨。

“十几二十年后,很少有人还会记得你的作品曾经在哪里发表。唯一重要的是你的科研成果对世界科学真正产生了贡献。”徐星说。

查看信源地址

编辑: zhongguoxing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