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生发表的文章未署导师名字能申请学位吗?

2013-05-05 17:25 来源:科学网 作者:张 庆费
字体大小
- | +
不久前参加某校的博士生论文答辩,待投票时,有答辩委员发现该生发表的主要论文未署导师名字,提出可否申请学位的质疑,疑问有二:一、导师未署名,如何体现导师对学生的指导?二、学生是否缺乏对导师应有的感恩和学术回报?多数答辩委员也认为该生的行为欠妥,未能很好地体现学生与导师之间学术成果的因果关系。
 
在对该博士生询问后,原来该生是在职博士研究生,发表的论文严格来讲与学位论文相关性并不密切,发表论文的所有工作及其经费也都是就职单位提供,与就读的大学和导师都没有关系,事实上,导师事前也以没有贡献提出不署名。
 
学生发表文章是否一定要署导师的名字,本来应该不是太大的问题,一般以贡献论处,师与生的协调和认可。不过,仔细一想,确实还存在一些需要探讨和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在职研究生。
 
学位条例及各培养机构似乎还没有在读学生必须署导师名字的规定,但署导师名字更是常见的行为,甚至可以说是“潜规则”。多数成果毫无疑问是在导师指导下,利用导师的学术资源获得的,导师署名理所当然。
 
当然,虽不是导师指导的成果,但出于对导师的尊重或讨好,署名导师,也不鲜见,更被人们理解和接受。事实上,一些博士生导师和机构在学术成果上获利不薄,如本人的一些同事和熟人,在职读博期间,发表的论文绝大多数将第一署名单位列为读博大学,导师列为通讯作者,而多数都是利用原单位的经费和条件完成的,并没有利用学校的资源,甚至很多文章也没有得到导师的多少帮助。某种意义上,这对该生就职单位也不太公平,但为了职工能获得学位,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可见,将导师是否署名视为能否获得学位申请的条件值得斟酌,应该改变导师天然地或理所当然地获得学生学术成果的“规则”,厘清成果与贡献的关系,应该更好地促进师与生、导与学之间的良好关系,导师像导师,学生像学生。
 
同时,学生对导师的感恩和回报不应局限于显而易见的成果(如文章等),当然,这也怪论文在教授心目中的地位太高、在工作评价中的分量太重,学生成了论文“生产工厂”的缘故。学生的报恩更应该植于心中,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传统值得传承和发扬,平时的一声问候,一个电话,可能更能体现浓浓的师生情谊。

查看信源地址

编辑: zhongguoxing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