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科宏教授:数据分析该用 ITT 还是 Per Protocol

2016-10-12 16:06 来源:丁香园 作者:张科宏
字体大小
- | +

临床试验结果分析有 2 种基本方法,一种叫「intent-to-treat analysis」,另一种叫「per protocol analysis」。

intent-to-treat analysis 治疗意向分析,顾名思义,只要有治疗意向就纳入分析,也就是只要入组就纳入数据分析,并且放在原定干预组别下。per protocol analysis 的中文含义是按照方案的分析。这个分析只纳入那些按照随机入组时指定的干预方案完成研究的患者,没有按照既定方案接受或者走完研究流程的患者被排除在分析之外。

那么哪种分析方法更好?本期丁香公开课,长青藤编辑-医学咨询中国区编辑主任张科宏通过实例分析说明 ITT 和 per protocol 分析各有优缺点。per protocol 分析的核心缺陷是研究对象选择偏倚造成的假阳性,而 ITT 分析是临床试验分析的金标准。但不假思索,同样带来很大的问题。作者需要对医学问题和研究设计都有充分的把握,才能作出最佳的选择。

请点击此处查看更多白话医学研究系列课程。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此处观看丁香公开课全部课程。

封面图片来源:shutterstock 网站

编辑: 李欣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