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预防学术论文造假?

2012-12-17 17:14 来源:科学网 作者:曾 庆平
字体大小
- | +

学术造假已成世界范围的科学毒瘤!可以说,只要有学术论文发表,就有学术论文造假事件发生。预防学术论文造假,首先是要建立严格的监督和惩处制度,其次是研究团队本身要严把论文“出炉”的每一关!

实验数据造假:为了预防实验数据造假,一种做法是将全部实验工作“化整为零”进行“流水线”作业,确保每个实验环节不出错、不造假;另一种做法是每个阶段性实验都安排不同的人进行操作,确保实验结果能够重复。实验室应建立严格的原始记录管理规章,任何实验数据均应当场纪录,不允许事后补记,而且所记录的数据不能随意更改,确属笔误者应由记录者与合作者共同签名确认,预防源头数据造假。

第一作者造假:第一作者通常是实验的主要操作者,同时也可能是论文初稿的唯一起草者。为了预防初稿的数据造假,应该让所有实验参与者共同参加初稿的撰写,而不能由第一作者包办。同时,开放原始实验记录供全部共同作者随时核对和质疑。第一作者不能将任何不知情者列为共同作者,也不能未经“老板”同意就将其列为通讯作者。如果“老板”作为名副其实的通讯作者,在审核稿件时应认真负责,仔细校对和勘误,必要时应调阅原始记录,严防第一作者故意造假。

通讯作者造假:通讯作者既是研究项目的责任人和设计者,也是论文的最后定稿者。在很多情况下,通讯作者可能就是论文的唯一撰写者,如果出现主动造假,大概也是最难预防的造假环节。一要靠制度的警醒,二要靠个人的良心,三要靠全体共同作者的监督。任何作为论文署名者的共同作者,应该对论文的真实性负责,同时也有维护自身名誉的权利。为了防止可能的造假行为发生带来的自身名誉受损,非贡献者不要轻易同意在论文中署名,而贡献者在署名前也要认真阅读全文,不要事发后悔之晚矣。

学术造假是当事人受某种利益驱使所为!造假者虽能一时捞到蝇头小利,但作为科学家的一世英名却不幸毁于一旦,劝学者们慎之又慎,千万不要以身试法!

附:美国杜克大学一肿瘤学家因造假而引咎辞职

曾因伪造简历被勒令停职;校方称已启动程序撤销其论文

据《科学》网站消息,因论文涉嫌造假而被调查其学术不端行为,美国杜克大学的肿瘤学家Anil Potti日前正式从该校辞职。

Anil Potti曾在数家著名期刊发表有关基因标签的文章,因其结果无法重复而遭到质疑。在《癌症通讯》(The Cancer Letter)揭发Potti伪造简历谎称自己是“罗德学者”的行为后,杜克大学勒令其行政停职。

目前,《临床肿瘤学期刊》(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已撤销Potti的一篇文章,而杜克大学也于11月19日表示已启动程序要求撤销Potti另一篇发表在《自然—医学》上的论文。

编辑: zhongguoxing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