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月 7 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名单相继公布,宣告我国院士制度在改革调整后的首次增选工作顺利收官。
与往年相比,今年院士增选的最大亮点在于非学术因素干扰减少,行政干预的可能性降低,让多年来院士制度改革一直探索的目标终于成为现实。院士制度改革,不仅是为了「让权力与学术各归其位」,更在于使院士群体的组成结构更加适应当下创新驱动发展的大局,契合国家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去年 6 月的两院院士大会上,中国科学院通过了《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修订稿,对院士遴选渠道进行改革完善;中国工程院也通过了《中国工程院章程》修订案,彻底关闭院士遴选的「行政渠道」。为此,今年院士增选对 3 大环节进行了改革。
例如,在推荐环节,只有院士推荐和有关学术团体推荐两种渠道,取消了国务院各部门、各省区市和有关大型企业等「归口遴选部门」的提名途径;在候选人身份上,此次增选明确「谢绝」了处级以上官员、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党政机关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增加了「终选」机制,新当选院士由具有投票权的全体院士投票产生,考查候选人在更广学术范围内的认可度。
「学术驱动」还体现在高校新当选院士在此次新晋院士中的比例增加。今年,中国科学院新增院士中有 54.1% 来自高校,相较于上次增选上升了 5% 左右;中国工程院新增院士中有 48.6% 来自高等院校,相较于上次增选上升了 7% 左右。来自高校的新科院士增多,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权力让位于学术和赋予创新更大空间的改革方向。
今年院士增选的第三大亮点在于,随着国家对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企业等一线科技创新领域的科研实力逐渐加强,来自企业和基层一线的工程科技专家人数明显增多。与此同时,与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激光增材制造、大数据和下一代互联网等领域均有新增院士。这说明院士组成的结构也在不断适应国家发展的需要。
回顾院士制度改革,不难发现「回归学术」「领域多元」「契合国家战略、社会需求」的路径日益清晰。而改革所产生的涟漪、释放的动能也必将在不远的将来显出实效,在学术科研和更广泛的创新创业层面结出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