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在看自己本领域或熟悉领域的文章的时候,常常习惯性的跳过背景,直接切入文章主题。临床医生由于平时多数时间是以看论文为主,一方面为了了解新的临床动态,另一方面也为了紧跟学科热点为自己的科研发展积累有用的信息。
经过这样的长期阅读,当临床医生自己抓起键盘准备写论文和标书的时候,也习惯性的先从研究的具体内容开始撰写,最后再大概攒一个背景补上去。
我们的团队参与了首发基金标书的方法学评审,看到很多临床医生写的标书,其背景形同虚设,导致通篇标书读起来没头没脑,不知从何说起。如何才能正确的书写研究背景呢?
一、好的论文和标书要讲一个完整的科学故事
我们经常说,写论文、写标书如同讲一个故事,要把所有研究相关内容的前因后果讲清楚,做好铺垫,才能体现出研究的价值。如同讲小红帽的故事,如果直接讲:「大灰狼敲门要吃小红帽」开始,估计这个故事也不会流传这么久了。
讲一个研究的故事也一样,要从 idea 如何产生开始,提出临床问题、总结科学问题、说明本研究拟解决的问题及其方法,通过背景这个部分娓娓道来,才能让读者在正文前对作者的思路有一个充分的了解。
二、为什么要强调科学故事的完整性
1.有助于「大同行小外行」对论文/标书进行科学的评价。
论文的发表、标书的资助前都需要经过同行的科学评议。在这个评议的过程中,多数专家是本领域的研究者,但往往并不是作者所研究具体方向的研究者,对该方向的研究趋势及热点了解有限。
完整的故事构架有助于他们充分了解研究意义,了解研究的价值,并对具体研究问题及其方法是否合理作出判断。
2.有助于对本领域了解有限的读者读懂并引用你的文章/研究。
我想大家在平时寻找参考文献的时候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除了结论外,该文献是否值得被引用,其研究背景起了一定的作用。此外,通过阅读研究背景,会为读者带来新的提示,也许会给你的文章增加新的被引用机会。
3.对小内行的尊重,有助于同行对你的研究进行正确评价。
这个我想就不用多说了,「高大上」的背景当然会让人仰视。
三、好的背景应该包含哪些要素?
首先要提出临床问题,也就是这个问题到底是如何从临床现实(当然也可以是基础研究的现实问题)中冒出来的?
其次通过既往研究结果,分析该问题背后有哪些科学规律。进而分析那些已经被很好的解决了,哪些还没讲清楚,其中哪些问题又是至关重要的环节。这时,你研究的科学问题就该闪亮登场了。再补充一些你的研究设想,一篇栩栩如生的研究背景就诞生了。
说多了大家心烦,画个图吧,自行领悟。
本文来自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临床流行病学研究中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丁香园已获授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