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汤雷翰
理学院/交叉科学中心
统计物理与复杂系统实验室
学术成果汤雷翰博士主要从事平衡和非平衡系统统计物理学研究,包括铁磁,准晶体,超导体,薄膜、生物大分子及蛋白凝聚体等体系的相变问题和动力学特性。他巧妙运用重整化群的思想和方法解决了多类含杂质系统序的奇异标度特性。近年来,汤博士的注意力逐步转向生命系统的内在有序运动、自组织行为及其生成过程的研究。他的团队与实验科学家合作,开发定量工具和模型,分析微生物代谢、蛋白质凝聚体的形成和润湿、细胞群体运动及与发育相关的生理过程等,寻找跨尺度组织原理,取得若干原创性成果。下一步研究将聚集传统统计物理方法与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针对生命科学及合成生物学的需求,开发分析高维多模态系统动态演化的计算和理论方法。目前团队开展的研究课题有:• 活性液体膜的自发集体行为• 多组分蛋白质溶液中的凝聚体形成机制和润湿特性• 退火玻璃体系中的类 Mattis 序及其演化动力学• 深度神经网络模型的学习动力学• 基于个体活动路径的疫情控制模型探索

工学院
生物芯片与生物传感实验室
学术成果林海松博士的研究致力于推动去中心化健康检测,建立以个人为中心的自动化数字化健康检测生态系统。目前,研究内容基于两个主要平台:液滴机器人平台和可穿戴微流控平台,以及三个核心方向:1)生物液和生物样本的自动化驱动和操纵; 2)生物传感器和生物试剂的研发和集成;3)非侵入式生物液和生物标记的临床相关性研究。相关成果已发表学术论文 30 余篇,其中第一/共同第一作者论文发表于 Nature、Science Robotics、Nature Communications 等。

工学院
通用人工智能(AGI)实验室
张驰博士,江苏徐州人,博士毕业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2024 年,他加入西湖大学工学院,任助理教授(PI,博导),并创立了通用人工智能(AGI)实验室。攻读博士期间,他专注于高效且鲁棒的机器学习与计算机视觉算法研究。2022 年至 2024 年,张博士在腾讯担任研究科学家。目前,他的研究领域涵盖多模态模型与生成式人工智能模型。在 CVPR、ICCV、NeurIPS 和 TPAMI 等国际顶级人工智能会议和期刊上,张博士发表了 30 余篇学术论文。2023 年和 2024 年,他连续入选由斯坦福大学发布的《全球前 2% 顶尖科学家榜单》。
学术成果张驰博士在博士期间的研究专注于高效低成本的机器学习和计算机视觉算法,例如小样本学习、弱监督学习、增量学习等。他在小样本学习领域的代表工作如 DeepEMD 和 CANet 被广泛用作基线模型。在腾讯公司担任研究科学家期间,他专注于研究兼具产业价值于学术价值的研究领域,例如全场景通用的单目深度估计模型 Metric3D。目前他的研究聚焦在多模态大模型方向和生成式 AI 方向, 产出了许多具有产业影响力的开源算法, 如多模态智能体 AppAgent、3D 编辑算法 GaussianEditor、3D 生成模型 MeshAnything。张驰博士曾在 CVPR、ICCV、NeurIPS、TPAMI 等顶级人工智能国际会议期刊上发表 30 余篇学术论文。

工学院
医学人工智能实验室
郑冶枫,1975 年生,浙江江山人,国际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会士(IEEE Fellow)、美国医学和生物工程学会会士(AIMBE Fellow),1998 年和 2001 年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分别获得本科和硕士学位,2005 年博士毕业于美国马里兰大学电气与计算机工程系。2006 年至 2017 年在西门子医疗美国研究院工作。2018 年至 2024 年在腾讯工作,担任腾讯杰出科学家和天衍实验室主任。他是 IEEE 医学影像杂志副编,曾经担任医学影像 AI 的顶会 MICCAI 2021 大会程序委员会主席,和多个人工智能顶会的领域主席(包括 NeurIPS, AAAI, IJCAI 和 MICCAI)。2024 年 7 月全职加入西湖大学,受聘工学院教授,创立医学人工智能实验室。
学术成果郑冶枫博士长期在工业界从事医学人工智能产品的研发。他是最早一批将机器学习引入医学影像分析的开创者,在西门子工作期间发明了投影空间学习法,用于医学影像中器官的快速检测与分割。该发明于 2011 年获美国专利授权,当年即获托马斯. 爱迪生专利奖。相关的研究成果于 2014 年由 Springer 结集出版《医学影像处理的投影空间学习法:器官的快速检测与分割》。投影空间学习法被广泛应用到西门子内部 50 多个的项目中,集成进多个产品(比如 syngo.via Cardiac Function and Coronary Analysis 用于 CT 冠脉分析, syngo AutoAlign 用于 MRI 的规范化扫描, syngo eSieValve 用于超声心脏瓣膜分析,和 syngo Aortic ValveGuide 用于主动脉瓣膜置换的手术规划和术中导航)。其中,syngo Aortic ValveGuide 获得 2010 年欧洲心胸外科手术年会(EACTS)的技术创新奖(Techno-College Innovation Award)。投影空间学习法也被授权给多家外部公司,比如 Biosense Webster 和 DePuy Synthes,集成进它们的产品。在担任腾讯天衍实验室主任期间,郑冶枫博士负责了科技部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医疗影像)的研发。该平台获得 2023 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领先科技奖,多款医学影像 AI 产品(比如 CT 肺炎和青光眼)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三类注册证。实验室也积极探索医学大数据分析在新型传染病预警监测(获得 2022 年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领先科技成果奖)和医保基金监管(获得 2022 年国家医保局智慧医保大赛第一名)中的应用。实验室研发的医学自然语言处理相关产品,比如智能导诊、预问诊、辅诊、用药助手、院务客服问答,落地 1000 多家医院;医学大语言模型在医学知识查询、病历生成、医患对话自动生成上取得不错的效果,已经在多家头部医院落地应用。郑冶枫博士发明了 500 多件专利(其中美国专利 90 多件),发表论文 300 多篇,被引用 21,000 多次,h-index 指数 74。他曾于 2003 年获得中国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方凌澜
理学院
RNA化学生物学和小分子识别实验室
方凌澜,博士生导师,于 2020 年获得美国华盛顿大学化学博士学位,师从 Dustin Maly 教授。随后加入美国斯坦福大学,发展活性小分子靶点探测和 RNA 合成后修饰技术,师从 Eric Kool 教授。将于 2024 年 8 月全职加入西湖大学担任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并组建 RNA 化学生物学和小分子识别实验室。部分研究成果以第一或共同作者多次在 Nat. Chem.、Mol. Cell、JACS、Cell Chem. Biol. 等期刊发表,拥有数项国际专利。学术成果方凌澜博士长期致力于发展活性小分子靶点探测相关的平台技术,在复杂生物系统中寻找外源小分子的活性结合位点,并在分子水平揭示外源小分子对于靶点的结构、功能以及所在细胞稳态和信号通路的影响。代表性的学术成果包括:1. 建立高通量测序手段,首次在实现以单核苷酸分辨率大规模侦测小分子与人类转录组的相互作用。发现药物分子在转录组中存在普遍的 「 脱靶 」 现象,并揭示了药物-RNA 互作诱发药物副作用的新机制。2. 发展生物正交反应,利用小分子在活细胞中实现对蛋白质激酶的构象控制。并建立化学蛋白质组学手段,首次实现对受激酶构象控制的蛋白质互作网络的系统性表征。3. 开发 RNA 合成后修饰反应,利用酰基咪唑小分子实现对 RNA 稳定性、信使 RNA 翻译和免疫效能的控制。

工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兼聘)
计算多维蛋白质组学(FennOmix)实验室曾文锋,1988 年生,福建霞浦人。曾文锋博士 2010 年毕业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专业;2017 年毕业于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之后担任计算所助理研究员;2020 年加入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生物化学研究所 Matthias Mann 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曾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担任子课题负责人。以通讯作者或第一作者身份在 Nature Methods、Nature Communications、Cell Systems 等 SCI 刊物上发表了论文十余篇论文。2021 年被杂志 Journal of Proteome Research 评选为 「40-under-40 Rising Stars in Proteomics and Metabolomics」。曾文锋博士现已加入西湖大学,受聘工学院和应急医学研究中心,任助理教授。
学术成果曾文锋课题组主要从事基于质谱技术的计算蛋白质组学和糖蛋白质组学。开发了糖蛋白质搜索引擎 pGlyco 系列,和肽段谱图等属性预测的深度学习模型 pDeep 与软件 AlphaPeptDeep。pGlyco 系列在领域内率先提出糖链鉴定的质控问题并提出使用诱饵糖链的算法进行糖链质控,解决了糖肽鉴定的精度问题;接着提出了 「 糖链离子倒排索引 」 的快速糖肽检索算法,解决了速度问题。pDeep 系列是国际上首个使用深度学习进行肽段理论谱图预测的模型;后来 AlphaPeptDeep 框架将模型拓展到任意肽段属性预测问题上。曾文锋博士已在 SCI 杂志上发表论文共计 30 余篇,包括 Nature Methods 等十余篇通讯作者或者第一作者的论文。现担任 BMC Bioinformatics 编委,并担任 Nature Methods、Nature Communications、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 和 Journal of Proteome Research 等期刊的特约审稿人。

付海林
工学院
大分子物理化学(MPC)实验室
付海林,本科毕业于南京大学化学系,并于 2018 年在美国康涅狄格大学取得高分子化学博士学位。博士期间的主要研究方向为高分子共价和非共价聚合中的协同聚合动力学以及聚多肽的链折叠热力学行为,指导老师为林遥教授。此后,她分别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徐婷课题组(2019-2020 年)和荷兰埃因霍温理工大学 E. W. Meijer 课题组(2021-2024 年)进行了博士后研究,主要研究方向分别为无规共聚物高分子在溶液中的聚集行为和超分子的液液相分离。2024 年 9 月全职加入西湖大学,任助理教授,独立 PI。学术成果付海林课题组主要开展超分子聚合物和高分子方向的研究,包括超分子和高分子的聚合生长、溶液中的物理化学特性以及超分子聚合物和高分子的聚集和相分离行为。其中在聚多肽的聚合动力学和超分子聚合物的液液相分离方向取得了多项开创性成果。代表性成果发表在 Nature, Nat. Chem., J. Am. Chem. Soc., Nat. Commun., Macromolecules, Biomacromolecules 等期刊。

汪徐家
理学院/理论科学研究院
偏微分方程
汪徐家 1979 年 9 月进入浙大数学系学习一直到 1990 年获得博士学位,并继续留校任教。1995 年 9 月被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聘任为研究员(Research Fellow),2005 年升为教授,并于 2007 年获得晨兴数学金奖,2009 年当选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2013 年获得澳大利亚桂冠学者(Laureate Fellowship)称号。2024 年 9 月入职西湖大学,任数学讲席教授。学术成果主要从事非线性椭圆抛物方程理论及其在几何与物理中的应用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包括(和他人合作):建立了 Hessian 方程的位势理论,证明了 Monge-Ampere 方程自由边界的正则性,并把 Monge-Ampere 方程边值问题的正则性推进到最优。解决了陈省身的仿射 Bernstein 问题猜想,并对平均曲率流的奇性刻画做出突破性工作。解决了 Monge 在 1781 年提出的最优传输问题解的存在性问题,并获得了一般成本函数的最优传输问题的正则性,解决了 Villani 提出的正则性问题。

Emmanuel Lecouturier
理学院/理论科学研究院
数论
Emmanuel Lecouturier 1991 年出生于法国。2011 年至 2015 年就读于 École Normale Supérieure (巴黎高等师范学院)。他于 2014 年在巴黎第六大学 (现索邦大学) 获得硕士学位,并于 2018 年在巴黎第七大学 (现巴黎城市大学) 获得博士学位,师从 Loïc Merel 教授。博士毕业后至 2021 年 1 月,他在清华大学丘成桐数学科学中心任助理教授。自 2021 年 2 月起在清华大学丘成桐数学科学中心任副教授,同时被聘为北京雁栖湖应用数学研究院副研究员(兼职)。2024 年 9 月全职加入西湖大学,担任理学院、理论科学研究院特聘研究员。Emmanuel Lecouturier 被法国学院授予 「Cours Peccot」(2020-2021)。他还在 2020 年秋季和 2022 年春季担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成员。研究方向Emmanuel Lecouturier 一直致力于 研究代数数论领域,特别是与 Eisenstein 同余相关的问题。他的博士论文专门研究了 Mazur's Eisenstein ideal,部分论文发表于 [1]。他的论文引入了 「Higher Eisenstein elements」 的概念,这是 Eisenstein ideal 的一种 「 广义特征向量 」。最近,他致力于 Eisenstein ideal 理论的算术应用,如 L-函数的算术 (与 J. Wang 教授合著 [4])。他目前的主要研究兴趣在于 A. Venkatesh 教授关于 「derived Hecke operators」 的猜想。他研究了 [3] 中权重形式的案例,目前正在与 L. Merel 教授合作研究相关课题。
[1] Higher Eisenstein elements, higher Eichler formulas and ranks of Hecke algebras, Inventiones mathematicae, 223, pp. 485–595, 2021.[2] On the Mazur–Tate conjecture for prime conductor and Mazur's Eisenstein ideal, American Journal of Mathematics, Volume 145, Number 5, pp. 1365-1387, 2023.[3] On triple product L-functions and a conjecture of Harris–Venkatesh, International Mathematics Research Notices, Volume 2023, Issue 22, pp. 19476–19506, 2023.[4] (With Jun Wang) On the arithmetic of special values of L-functions for certain abelian varieties with a rational isogeny, 2023, https://arxiv.org/abs/2305.00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