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亿科研经费蒙尘,某生物系主任被爆多篇论文造假,还把学生拉下水

2024-09-03 18:02 来源:微信公众号 - ShengWuXueBa 作者:我演戈多
字体大小
- | +


近日,著名学术不端监督媒体《撤稿观察》报告了一起被美国研究诚信办公室(ORI:Office of Research Integrity)通报的学术不端事件。涉案学者为知名美国高校马里兰大学生化与分子生物学系主任理查德 · 埃克特(Richard Eckert)。

涉及学术不端行为的论文来自 19 项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资助,牵连了 13 篇论文以及 1900 万(近 1.3 亿人民币)的科研经费。

图片来源:撤稿观察

根据 ORI 的调查报告,理查德的论文中使用了大量 PS 过的 Western Blot 与显微成像结果,且 PS 手法极其简陋,不借助专业工具就能够看到明显的裁剪与拼接痕迹。

以 2012 年发表在 Plos One 上题为 Suppression of AP1 Transcription Factor Function in Keratinocyte Suppresses Differentiation 的论文为例,可以看到荧光显微成像图片出现了明显的拼接情况。

作为一院之长与通讯作者的理查德,不仅对这些学术造假行为知情,甚至有一些是其亲手授意学生为之。

由于理查德的不端行为,其八年内被禁止与政府进行学术合作或从政府获得资助,也不再被允许在同处马里兰州的 NIH 中担任任何委员会职位。

图片来源:Nature


崩塌的名校领导

理查德并不是近年来第一个陷入学术不端丑闻的名校领导。

去年 7 月,斯坦福大学校长、神经退行性疾病的领军人物马克・泰西尔  - 拉维尼(Marc Tessier-Lavigne)宣布辞任斯坦福大学校长,其辞职的原因也是因为被一名 17 岁的大一新生曝光了学术不端行为。

在斯坦福大学特别调查小组的报告中,报道了泰西尔从 2001 年开始,在三个不同实验室的造假行为,涉及数篇刊登在 Nature, Cell 以及 Science 的顶刊论文。

在面对由美国前副总检查长领导的调查小组时,泰西尔承认了自己「操控数据」的学术不端行为,其中包括其在 Genentech 任职期间领导刊登带 Nature 上的关于阿尔茨海默病病理的重磅研究论文。

这项研究直接促使 Genentech 启动了相关药物的研发,导致大量本可以用来造福人类的研究经费打了水漂。Genentech 也因此和泰西尔结下了梁子,泰西尔也只能离开工业界去学术界打拼。

被指控造假的数据之一

更恶劣的是,在泰西尔 2001 年论文刊登后,就有人指出了其论文中不合理的地方。在 2004 年与期刊编辑沟通的过程中,泰西尔已经被要求对另外一篇论文中有问题的数据进行更正,但泰西尔迟迟不予处理直到案发。

在泰西尔宣布辞职后,相关的 5 篇顶刊论文先后被撤稿,曾担任了数家名校校长或药企研发负责人的泰西尔彻底跌落神坛。

图片来源:CNN

无独有偶,2024 年 1 月 2 日,另一所美国顶尖大学的校长克劳丁 · 盖伊(Claudine Gay)宣布辞职,成为哈佛大学历史上任期最短的校长。

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除了反犹主义风波之外,另一个关键性原因就是在其从事政府学研究时,多篇论文涉嫌抄袭,其学术不端行为引发了哈佛大学社群的强烈反应。在她反犹言论逐渐发酵后,盖伊终于坚持不住引咎辞职。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学院院长、斯坦福校长与哈佛校长。文中涉及的几个学者都身居高位,经手的经费或许都数以千万计,他们也完全有能力做出出色的研究。但最终葬送他们的,是最低级的图片拼接、编造数据与低级的抄袭。

作为实验室负责人,他们有义务建立起良好的学术规范,以身作则传递正确的学术道德观念,但这三个人都没有做到,甚至纵容、鼓励、用毕业的压力胁迫实验室成员犯下学术不端的行为。

更让人担忧的是,他们在事业上的平步青云,给了协助他们造假的徒子徒孙传递了一种错误的观念-那就是学术不端不仅不会带来不好的后果,甚至是帮助科研人员快速「脱颖而出」的重要手段。

看到自己导师因为造假一步步做到顶尖名校校长,他们的硕博学生与博士后们难道不会更轻易选择捞偏门和走捷径吗?答案细思极恐。

学术不端行为可以说是遍布世界各地。

图片来源:Nature

今年 2 月,Nature 刊登一篇关于我国政府要求各科研机构与院校对学术不端行为进行自查的新闻。这个自查的导火索是因为 Natue 的一项分析显示,在 2023 年一年时间内全球所有学术出版商出具了 14000 份撤稿声明,其中 8200 份涉及我国的学者。

在 2021 年到 2023 年内,有 17000 份涉及中国学者撤稿声明。这些撤稿中有多大比例因为学术不端,需要一个全国性的自查来告诉我们答案。

大范围的学术不端行为不仅给个人的学术生涯发展埋下了隐患,更造成了大量的社会资源的浪费。

不仅由政府拨发的科研基金可能用于不实的研究,还可能导致医药企业投入大量的资金去验证不可能成功的靶点,而这些经费,本来有机会被用于包括罕见病在内的其他疾病的研究。浪费掉的资源,或许会直接让病人失去活下去的机会。

泰西尔和理查德的成功固然有一定的时代背景。二十年前,我们没有很好的工具去识别学术不端行为。但在 AI 工具已经被用于学术打假的现在,这些低劣的造假手段终将无法遁形。

其他远古时代的造假论文也终有被发现的一天。应对学术不端审查的方式从始至终也只有一种-那就是「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参考资料: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4-00397-xhttps://retractionwatch.com/2024/08/13/former-maryland-dept-chair-with-19-million-in-grants-faked-data-in-13-papers-feds-say/Stanford president resigns over manipulated research (stanforddaily.com)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4-00009-8


题图来源:图虫创意

我们长期为科研用户提供前沿资讯、实验方法、选品推荐等服务,并且组建了 70 多个不同领域的专业交流群,覆盖神经科学、肿瘤免疫、基因编辑、外泌体、类器官等领域,定期分享实验干货、文献解读等活动。


添加实验菌企微,回复【】中的序号,即可领取对应的资料包哦~
【2401】论文写作干货资料(100 页)
【2402】国内重点实验室分子生物学实验方法汇总(60 页)
【2403】2024 最新最全影响因子(20000+ 期刊目录)


编辑: 王凯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