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博士竟提前接到国自然中标电话,获得 98 万基金「大满贯」?被质疑「打招呼」后,她火速删帖......

2024-08-01 18:02 来源:微信公众号 - ShengWuXueBa 作者:Soof
字体大小
- | +


最近,有个帖子火爆科研圈。帖子的大致内容就是,博士毕业进单位的第一年就拿到国自然青年基金、博士后面上等 4 个项目的大满贯,科研经费紧张,小 100 万的「项目拿到手软」,帖主因此也被网友戏称为「手软姐」。「手软姐」在招来羡慕嫉妒的同时,也触动着万千科研新人的敏感神经 ——「国自然」评审还没结束,就知道自己获得立项,还是有人打电话通知 ……倘若消息为假的,那最多是为博流量而哗众取宠,不然也不会用「洗澡时接到电话」的开场白来撩拨看客。可万一这是真的呢?从账号未注销前发布的消息看,消息为真的概率还真不小。评审中「打招呼」的事屡禁不止,越是在节骨眼,就越是有人顶风作案。
「打招呼」一直在遏制,从未停止过「打招呼」应算是学术界的顽瘴痼疾。远的不说,最近两年因「打招呼」被处罚的研究人员,就不在少数。今年 4 月 12 日,国自然基金委发布《2024 年不端行为案件处理结果通报(第一批次)》,其中头两个都是对请托和「打招呼」的处罚。图源:国自然官网北京建筑大学的季节,本身就是国自然项目的评审专家,但为了在 2023 年国自然重点项目的申请中占得先机,季节提前一年便安排人手收集潜在基金项目评审专家的信息,以方便他在第二年申请项目时联系多位评审专家实施请托之事。凡事早做准备是好事,可用在歪门邪道上,就有点离谱了。季节「打招呼」的行为受到处罚,被取消了 3 年的项目申请资格和 5 年的项目评审资格,并被通报批评。同期受罚的还有华北电力大学的杨立军。他在 2022 年和 2023 年连续两年申请国自然重点项目,并通过电邮向多位潜在评审专家「打招呼」。实锤后,国自然取消杨立军自 2023 年后未来 3 年申请和参与项目申请的资格,并给予通报批评。今年刚过半,还不知最终会有多少人因「打招呼」而被处罚,但从去年通报的情况来看,怕是不仅这两起。在去年国自然的通报中,作为项目负责人或参与人,侯鹏、廖永德、马永彬、朱志韦、宋树丰等,都通过各自的方法亲自或委托中间人向评审专家请托「打招呼」,以寻求所谓的「特殊照顾」。马永彬和朱志韦甚至为了便于函评专家操作起来更顺手,竟然将自己申请项目的「函评意见」写好,通过中间人发给评审专家。这么周到的心思,要是用在科研上该多好。最终,这些人无一例外地都受到了国自然的处罚和通报批评。国自然年年处罚和通报批评,可在现实利益面前,永远都有心存侥幸者,而随之造成的影响也是相当恶劣。
「打招呼」的影响到底有多恶劣?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项目的地方就有人「打招呼」。与论文造假署名不当等学术不端相比,「打招呼」的最大特点是群体性。其恶劣影响,从最近科技部刚刚专门通报的违规情况即可略见一斑。2021 年,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工作的孙倍成,作为项目负责人申报了当年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为了争取立项,孙倍成充分利用自己的关系网,又是打电话又是发消息,搜集并分析潜在评审专家的信息并进行请托「打招呼」。不幸的是,评审专家中还真有几位被他拉下了水。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邵宗泽、河南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刘仲敏、湖南师范大学杨荣华、西南林业大学刘爱忠是孙倍成申报书的评审专家,接到「打招呼」后未按规定向评审组织方报告,也未主动申请回避。东南大学的赵远锦还利用职务之便给孙倍成的「打招呼」提供协助,并在科技部核查相关违规问题时,违规联系孙倍成,向他透露了调查情况,妨碍调查核实工作的进行。最终,项目评审程序被终止,当然也未能获得立项。科技部专门发布通报,对以上涉事人员严肃处理,在一定年限内不能承担或参与任何财政性资金支持的科学技术活动 —— 即无法从事纵向项目 —— 并记入科研诚信严重失信行为数据库。

图源:科技部官网「打招呼」这种行为,从项目申报人的角度看,是争取个人利益,但其本质是在学术共同体中试图创建一种利益共同体,通过项目申报或评奖来寻找敢于共同违规的「战友」—— 今日你予我方便,他日我定予你方便。事情一旦能办成,绳上的蚂蚱就肯定不止一只。这种你来我往的「投桃报李」显然会破坏项目立项的公平竞争环境,令评审过程受到利益的强力裹挟,丧失基于学术质量、能力和创新性的评判标准,使学术评审失去应有的公正性。长此以往,不正当的申请行为不仅会削弱学者和公众对学术界的信任,还会导致学术诚信的严重缺失。从学术发展的角度看,当项目申请受到不正当干预时,必然会有一大批质量不高的项目获得立项资助,而那些真正有创新性和研究价值的项目却因缺乏「关系」而被束之高阁,从而降低我国整体的科研质量和创新能力。正因如此,在对各类学术不端的打击中,「打招呼」成为近几年的治理重点。
打击「打招呼」,主管部门出硬招2019 年,国自然确立三大改革任务:明确资助导向、完善评审机制、优化科学布局。在评审机制的改革探索中,逐步打击「打招呼」等行为。2023 年,自然科学基金委将评审专家被「打招呼」问题列入主题教育专项整治工作中。今年,为了巩固去年专项整治工作的成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继续推出「硬招」。图源:国自然官网在评审流程方面,每个项目在每个环节都将由 AI 随机分配不同的专家组进行评审,每个环节的标准和尺度也可能有所不同,借此尽量避免人为干预,保证评审的公平性。在保密措施方面,持续提升会议评审投票结果的保密程度,整个评审过程中,评审专家对申请项目的打分和意见也都是匿名的。部分项目会评投票系统中不再显示项目的得票信息。对评审专家通信工具的集中保管措施也进行优化,会议场所实施封闭式管理。在专家管理方面,改进会评专家公布制度,全年评审工作完成后,评审专家名单将于年底前统一公布。机制是一方面,打击是另一方面。严肃惩戒「打招呼」,必须发挥监督委员会的作用。新措施鼓励举报人对「打招呼」行为进行负责任的举报,提供真实、有效的线索和证据。图源:国自然官网此外,为了公平性考虑,项目是否上会只有在上会前七八天才能最终确定 —— 尽可能给「打招呼」留下最短的窗口时间。而且上会的名单都是保密的,接触名单的权限比之前更高。上会的标准打分会随着实际情况有所浮动,原则上是择优录取。为了让项目申报和立项的竞争更干净、更透明,基金委花费这么多心思,采取这么多举措,真可谓用心良苦。「打招呼」作为学术圈由来已久的顽疾,破坏性是不言而喻的。提高「打招呼」的「成本」,彻底将其杜绝,评审专家才能秉持公心,遴选出最具创新性的科研项目;科研人员才能心无旁骛地潜心钻研,做出扎实的成果;科学基金才能行稳致远,发挥促进科研的作用。严惩「打招呼」,学术氛围才会更加清朗,更多更好的高质量科研项目才能孕育出来。最后,祝各位真正有硬实力傍身的科研人都能如愿中标。

题图来源:图虫创意


参考资料:

1.https://www.nsfc.gov.cn/publish/portal0/jd/04/info92362.htm2.https://www.nsfc.gov.cn/publish/portal0/jd/04/info90956.htm3.https://www.nsfc.gov.cn/publish/portal0/jd/04/info88374.htm4.https://www.most.gov.cn/kjbgz/202407/t20240719_191338.html5.https://www.nsfc.gov.cn/publish/portal0/tab440/info90008.htm6.https://www.nsfc.gov.cn/publish/portal0/tab434/info93118.htm7.https://www.nsfc.gov.cn/publish/portal0/tab434/info93162.htm




我们长期为科研用户提供前沿资讯、实验方法、选品推荐等服务,并且组建了 70 多个不同领域的专业交流群,覆盖 PCR、WB、蛋白研究、免疫学实验、细胞实验、类器官、外泌体、肿瘤研究等,定期分享实验干货、文献解读、同行分享等活动。如需进群可以添加实验菌企微哦


编辑: 王凯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