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 70 年代,美国遗传学家和临床医师 Knudson 提出了肿瘤领域著名的「二次打击」假说(two-hit hypothesis),从遗传上解释了癌症产生的源于两次突变,第一次突变发生于生殖细胞,第二次突变发生于出生后体细胞。简单来说,个体的不同基因一条来自父亲,一条来自母亲,抑癌基因也不例外。如果个体从亲代任何一方遗传到了特定抑癌基因的一条突变拷贝,那么它就遭受了「第一次打击」,在往后的日子中,由于环境、饮食或内部自发的影响,抑癌基因的另一条拷贝也发生突变,那么则形成「第二次打击」。
2024 年 4 月 11 日,剑桥大学与新加坡国立大学等机构的课题组在 Cell 杂志上发表题目为「A glycolytic metabolite bypasses『two-hit』tumor suppression by BRCA2」的文章。通过代谢组学分析、免疫印迹、集落形成实验等研究手段发现丙酮醛(MGO)在单等位 BRCA2 突变细胞中诱发全基因组 SBS 突变,并且能够使 BRCA2 功能瞬时失活,绕过 Knudson 的 「二次打击」要求。这种代谢机制可将肿瘤基因、代谢紊乱或饮食激活的糖酵解与癌症的发生联系起来。
研究内容
仅用于文献解读和分享,不作为商业使用。版权归文章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如果大家想进一步与同行、国自然资深讲师交流,并获取一手动态和热点方向,可以加入「国自然基金撰写交流社群」哦。群内也会定期为大家分享优质课程、撰写经验、模板资料等。
因加群火爆,达到 200 上限后无法直接进群,
麻烦先加小助手企微再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