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术论文发表不易,在此期间需要反复地审查、修改、回复和进一步审查,几乎贯穿了科研工作者整个学术生涯。论文不管是大修还是小修,回复审稿意见都是尤为关键的一步,投稿人对审稿人和期刊学术编辑的回复都会影响论文的命运。近日,东南大学马超教授团队在 Nature Communications 上发表了研究论文 Behavioral consequences of second-person pronouns in written communications between authors and reviewers of scientific papers。该文通过分析在 Nature Communications 上已发表论文的公开发布的审稿意见,进一步探讨作者与审稿人的沟通措辞。
为什么使用第二人称「你」更能获得审稿人的好感?研究人员指出原因:使用第二人称「你」能够让作者和审稿人间的书面交流更显亲密。简而言之就是,回复 Thank you 比回复 Thanks to the reviewers 更具有吸引力。首先,研究团队定义了「第一轮审稿」和「第二轮审稿」。第一轮审稿包括审稿人的初评及作者的回复,第二轮审稿包括审稿人下一批的评论及作者的回复。论文分组依据是:如果作者在第一轮回复中使用了「你」,则被划为处理组;如果没有使用「你」,则被划为对照组。研究对象涵盖了从 2016 年 4 月到 2021 年 4 月期间发表的所有论文的审稿报告,即 13,359 篇已发表的论文,共历经 29,144 轮审稿,得出以下结论。



回复审稿人的 Tips1)有礼貌地感谢审稿人审稿人也是有血有肉的人,在每条具体回复的开头添加简短的感谢您,不失为一种博取好感的方式。即使审稿人的意见在你看来有失偏颇,但一定要强压怒火,不能暴躁硬怼。毕竟我们不是那个硬怼审稿人还能发 1 区的大佬人物,切记要心平气和。2)确保每条回复都在点子上审稿人的 maybe 其实就是 must,提出的建议其实就是要求。作者要反复研读审稿人的评论,最好是对方提出 10 个问题,你可以回答到 15 个问题的量,这不仅体现了你对论文的深入思考,也映射着你对审稿人评论的重视。作者的回复是否走心、认真,都切实地体现在一字一句里,千万不要小瞧审稿人的敏感度。3)回复避免啰唆,切勿给审稿人留下狡辩的印象。如何把握狡辩和辩解的度,相信大家都明白。如果确实认为审稿人的批评毫无依据,请引用专业文献进行简洁的解释,切勿言左右而顾其他,给审稿人留下狡辩的印象。4)避免过度道歉虽然坊间戏称答辩是答而不辩,疯狂道歉。但是对于回复审稿人的意见而言,应注意避免过度道歉。事实上,如果审稿人打心眼里不认可你的论文,道歉根本没有用,还会显得自降身价,给导师蒙尘。换个角度想,导师是名校教授,审稿人可能也是名校教授,都是教授,谁又比谁高贵呢。5)回复审稿人的信件确保美观、可读性强可以向论文大佬请教如何回复审稿人,或者在网上资源里参考,或是直接在期刊网站里下载公开的同行评审报告以模仿。总之,一定要确保回复审稿人的信件美观,具有可读性。不要让审稿人花时间在海量的回复里寻找你的要点,这样可能会引起反感。论文千万类,认真回复审稿人意见第一位。小伙伴们回复审稿人有什么好的 idea 吗,欢迎分享你的故事。
我们长期为科研用户提供前沿资讯、实验方法、选品推荐等服务,并且组建了 70 多个不同领域的专业交流群,覆盖 PCR、WB、蛋白研究、免疫学实验、细胞实验、类器官、外泌体、肿瘤研究等,定期分享实验干货、文献解读、同行分享等活动。
如需进群
可以先加实验菌企微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