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起来了!Nature 首页开炮 Science 重磅研究:一个能复刻的都没有

2024-06-10 12:31 来源:微信公众号 - ShengWuXueBa 作者:丁香园 DXY
字体大小
- | +

本文作者:sysoon

一篇什么样的医学研究,能让 ScienceNature 两大顶刊「吵起来」?

这篇研究由韩国学者发表在 Science 上,一度引起学界震动,将其称为「即将改变整个脑科学」。

图源:Science

见刊不久之后,评价却急转直下:全球众多物理或神经学家带领的团队慕名研究,却没有一个团队能复刻其中的实验,连全球医学学科 QS 排名前 5 的麻省也失败了。

这一争议不断蔓延,相关质疑也直接卷进两大顶刊,并延续到现在。


Science 重磅发表,却无人能复刻实验

时间回到 2 年前,韩国成均馆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副教授朴昌源(Jang-Yeon Park)带领自己的学生在 Science 上发表了一项重磅研究:提出一种名为「神经元活动直接成像」(direct imaging of neuronal activity,DIANA)的新技术,可以直接看清大脑神经元活动。

DIANA 此次面世,所在的论文 1 个月内被浏览超过 30,000 次,迅速引发了神经科学研究领域的广泛关注:如果这项新技术成功,将克服该领域 30 多年来在神经成像方面的局限,捕捉到人大脑中的真实神经元反应。

图源:参考资料 1

在目前的神经研究领域,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被广泛运用。研究人员通过 fMRI 监测不同大脑区域的血流变化,来评估大脑相关活动。但实际上,这种方法并不能真正反映大脑中实际发生的情况:这样的反应至少落后于神经元的活动 1 秒,而神经元是以毫秒为单位放电的(1 秒 =1000 毫秒)。

DIANA 的突破性恰好在于速度更快,响应时间仅比神经元放电慢 10 倍,能够检测更加微小的信号。马蒂诺斯生物医学成像中心的一位讲师表示:「这可能是我见过的第一个靠谱的体内神经元电流 MRI 图像。」

朴教授带着 DIANA 在学术界一石激起千层浪,全球众多团队慕名展开研究。但奇怪的是,此后的任何团队都没能成功复现这项研究结果。

Phi Van 是剑桥麻省理工学院 (MIT) 的放射科医生和生物工程师,身在全球医学学科排名前 5 的麻省理工,Phi Van 医生最初以为自己的团队是幸运儿,成功复现了朴教授的实验。

但随后的实验中,她发现情况开始荒谬了起来:DIANA 信号,在很多不可能的情况下也出现了。电刺激工具偶然断开连接后,观测到了 DIANA 信号;扫描已经失去脑部神经活动的死老鼠时,也观测到了 DIANA 信号......

DIANA 信号,真的与神经元信号有关吗?是一场变革性突破还是实验错误?


全球顶尖团队没一个成功,Science 和 Nature 吵起来了

除了复刻不出原研究的实验结果,Phi Van 医生还发现了问题所在:从下达电击指令,到实验动物真正受到电击之间,有 12 微秒的延迟。

当她消除这个延迟后,所谓的 DIANA 信号也消失了。

而她的另一位同事、神经科学家 Alan Jasanoff 也同样无法复刻原实验;MRI 物理学家和神经科学家 Shella Keilholz 也投下了质疑的一票;与朴教授同在韩国的另一研究团队复刻实验也失败了......

截至目前,全球各大顶级医院和研究院,没有一个复刻成功。

麻省研究团队将失败的复制尝试,发表在了 Science Advances 上,认为朴教授的研究结果存疑:所谓的 DIANA 信号可能只是实验操作导致的信号延迟,并不是源于神经元活动。

图源:Science Advances

面对同行们的质疑,朴教授却并不觉得自己的实验有问题。反而认为其他团队的实验方法存在疏忽:「我也很好奇为什么其他团队不能够复刻这个实验,我已经在后续的动物和人体研究中也重复出了 DIANA 信号。」

另外,朴教授还直接点明:「其他团队方法不对,可能是实验没筛选切片。」

朴教授表示,自己的 Science 论文里,团队虽然收集了每只小鼠 48~98 个脑切片,但实际上每只小鼠只筛选出了 40 个脑切片——删除了背景噪音最多的切片,并且保证了每组数量一致。

但这个筛选的步骤,他在 Science 上发表的论文里并未提及。直到面对广泛质疑、其他研究 DIANA 的实验室请求分享信息后,朴教授才提到了这个步骤:「在最初发表论文的方法中没包括该步骤,确实是一个疏忽。

这场研究争议直接吵上了 ScienceNature 两大顶刊,两家编辑也持不同看法。

今年 4 月,Nature 在首页发表了题为「这种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有望改变大脑研究——为什么没有人能够复制它?」的刊文,进行质疑。并报告了麻省、韩国两个团队复制尝试和失败的记录,这两项失败记录均发表在了 Science Advances 上。

Nature

文中,Nature 还表示收到了 Science 编辑部的邮件。

在邮件里,Science 编辑部则进行了澄清和解释:「尽管报告负面结果很重要,但 Science Advances 上的论文(由质疑团队发表)并不能对原研究论文盖棺定论,毕竟两篇论文存在方法差异。」

比起实验结果,Science 编辑部更关注研究团队之间的方法差异。早在去年 8 月,Science 编辑就发表了社论,提醒读者:「论文中描述的方法不足以再现结果,并且结果可能因主观数据选择而产生偏差。」

图源:Science

既然吵不出结果,那就用事实说话。

朴教授表示将在今年 8 月之前提交补充数据,并且鼓励遇到困难的研究人员联系自己、取得帮助:「我已经与十几家机构的科学家共享了数据。」

重复实验,却得出跟原始论文违背的结果,在学界并不罕见。神经学家 Shemesh 表示:「这样的情况其实也可能有好处,这些尝试和反驳可以引导研究人员不断开发和改进,最终找到能够更直接的测量神经活动的办法。


致谢:本文经 天津大学泰达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 赵伟 专业审核

【注】

天津大学泰达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 赵伟 审核意见
如果有一种无创方法能对体内神经元活动进行直接成像,那人类对大脑神经活动的研究一定进入一个新纪元。
目前的研究方法不能同时满足较高的时间和空间分辨率。DIANA 貌似是个理想的方法,其通过 fMRI 可在毫秒级时间维度上跟踪大脑活动,同时还能提供较高的空间分辨率。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实验无法重复,让 DIANA 的可信度大打折扣。
科技的进步就是在科学家们的「神仙打架」中不断进行。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科学家们能突破 fMRI 时间分辨率的限制,可以更清楚的观察到大脑的奥秘。

策划:sysoon |监制:gyouza、carollero题图来源:社交平台参考资料:[1]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bh4340[2]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adv.adl0999[3]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adv.adl2034[4]https://www.science.org/doi/abs/10.1126/science.ade4938[5]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4-00931-x



我们长期为科研用户提供前沿资讯、实验方法、选品推荐等服务,并且组建了 70 多个不同领域的专业交流群,覆盖 PCR、WB、蛋白研究、免疫学实验、细胞实验、类器官、外泌体、肿瘤研究等,定期分享实验干货、文献解读、同行分享等活动。
如需进群可以先加实验菌企微哦


编辑: 王凯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