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网传南京林业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副教授宋凯博士因首聘期考核未通过,被降级降薪并退还部分安家费,在 「 非升即走 」 压力下自杀,引发了很大的舆论关注。很快,媒体便证实,宋凯确实已去世,他在首聘期 4 年中缺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导致未通过学校的考核,被降级降薪,并退还了部分安家费。接着,他的家人也对媒体做出了回应。
图源:澎湃财讯中国青年教师千千万,一个人生命的逝去看似偶然,但稍微深挖一下,其背后的因素让人不免痛惜。
一位受人尊重的高校教师宋凯 ,1986 年出生,本科毕业于天津工业大学,硕士就读于北京大学,后出国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UBC)完成博士学位并做了博士后。2019 年,宋凯被南京林业大学按照高层次人才引进,就职生物与环境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看下来宋凯的简历非常优秀。他曾发表过一篇关于 UV-LED 系统用于水处理的综述论文,该论文已被引用 800 多次。而另外三篇与导师一起发表的论文,也获得了 100 多次的引用。
宋凯发表的高引用论文 图片来源:Elsevier 官网在他短暂的学术生涯里,总引用次数已超过 1700 次,h-index 高达 17,这足以说明他的才能和对该领域的学术贡献。
图片来源:谷歌学术然而,这对他通过考核似乎无益。经媒体报道,2023 年,宋凯在四年首聘期考核中,因为没有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而未能通过,被降级降薪,并退还部分安家费。今年 4 月 2 日,他被发现在家中自杀。经过一个多月的发酵,宋凯自杀的消息冲上热搜。网友们纷纷表达对这位青年才俊的惋惜之情,并以极大的同理心对高校青年教师的现状表达了担忧。
图片来源:知乎一位高校青年教师的去世,不料引发网络汹涌的民意。在大量网友的留言中,不乏宋凯生前的亲朋故交,从他们的回忆中,不难勾勒出一位有温度的宋老师。他有个不算美满的原生家庭,可这并没有影响他,他的性格「好得不得了」。在学生眼里,宋凯勤奋、温和,为人友好。对学生特别热情,手把手地带学生做实验,脸上总是带着笑容。他会认真解答学生的每一个问题,对于学生实验的失败,也从不抱怨,反而更加鼓励。学生申请国外的高校,宋凯把自己申请博士时的资料模板拿出来给学生做参考,还给自己国外的导师发邮件推荐学生。当学生需要推荐信的时候,宋凯老师全文撰写,打印出来签好字交给学生。可以看出,他是个真正地把心思放在教学和科研上的教师。与此同时,这位青年教师的自杀也引发了大家对高校青椒 「 非升即走 」 的广泛讨论。青椒困在 「 非升即走 」 里哪怕身处其中,科研人恐怕都没办法说清编制、待遇、岗位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万变不离其宗的一句话 —— 编制稀缺,僧多粥少。长期被人诟病的「非升即走」是美国 tenure-track 引入大陆后一次次迭代的产物,即便无法确定发端于何处,但一提到「非升即走」,大多数人会想到武汉大学和中山大学两所高校。2018 年是武汉大学推出「3+3」聘期制教师制度的第一个考核期。考核结束后,据说 119 人中只有 4 人通过评审,拿到校方正式的教师编制,淘汰率高达 97% 。而没有通过考核的特聘副研究员们,如果不签订待遇很低的续约合同,马上工资全停,校园卡网络全停。
图片来源:武汉大学官网甚至在 2022 年武汉大学附属中小学教师的招聘公告中,也明确要对优秀青年教师实行 3 年 + 3 年聘期制合同管理,不知此举是否为世界首创。
图片来源:武汉大学人事部官方公众号除了武汉大学「3+3」,中山大学的「万人蓄水池」也是高校 「 非升即走 」 话题中常举的一个案例。2018 年,中山大学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未来五年,将建成 10000 名博士规模的高层次人才「蓄水池」。到 2021 年,校方用六年时间引进博士 8000 多名。而此时,整个中大的教职员工共万余,其中专任教师不过区区 4000 名,这八千人最终能留下多少,可想而知。
图片来源:知乎完不成科研业绩的青椒,面临的除了赔钱风险还有转岗操作。今年 3 月,太原师范学院发文,不但要求全职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最低服务期不得少于 8 年。还规定,工作满五年的引进博士,如仍未能晋升副教授,将转岗为后勤、保卫等岗位。

青椒困境如何破高校青椒的困境远非一篇文章能描述的,也并非一个热搜讨论能解决的。

图源:微博截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