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我认识了科研者之家联合创始人王国胜。
他的思维和常规的公司创始人很不一样,甚至听起来都不那么专业,比如说一个产品的盈利模式都会支支吾吾,他说没想过所谓的盈利模式,只是觉得这个工具对粉丝有用,就开发了。
但可能就是他这份纯粹,让科研者之家经过近几年的发展,获得了科研用户的爱戴。而且,在 2023 年也拒绝了上市公司出价数亿元的并购。
为什么创建科研者之家?
第一次见面,王国胜就亲切的管我叫「辉哥」,也马上自报家门:他是丁香园科研平台的第一批讲师、丁香园的铁杆粉丝、数次参观丁香园 ……
科研者之家是他和几个同学在浙大研究生期间创立的,这里还有一个小故事:
某一天下午,同在一个学习室的师姐突然特别开心,一问才知道是师姐用一个下午的时间搞定了论文参考文献的格式,而且是按照期刊的要求,人工一个字一个字的敲。在提起 Endnote 软件有一键替换功能的时候,师姐一脸茫然,脸上的笑容也没那么灿烂了。这大大触动了他。
王国胜:「浙大已经算是很好的学校了,但科研人员平时都非常繁忙,可能就闷头搞科研,而更少的想到利用工具和软件来提高效率。所以普及科研工具,开发科研工具就非常有必要。于是,就发动了几个同学开干了。」
科研者之家在做什么?
王国胜:「取科研者之家这个名字,是希望给所有科研人员解决问题,给大家一个温馨的家的感觉。既然是家,就不能坑自己的家人,割自己家人的韭菜,所以包括润色和科研绘图,几年来价格都没有改变,基本一直维持在市场价一半左右。当然,碍于我本人的背景,目前「科研者」仍然聚焦在生命科学领域,粉丝主要还是广大硕博士为主。」
从 2019 年的第一个工具「AI 写作助手」开始,目前科研者之家已经有数十款科研工具,不少工具受到热捧。
比如零基础科研绘图平台 Figdraw 在科研人员中的受欢迎程度就非常高。这个平台上有上万的生命科学原创素材,科研人员零基础也能自己制作出符合发表规范的高质量配图,而这些图找公司可能就需要花费数百上千。目前 Figdraw 已经被包括 Nature、Cell 等顶级期刊的 3000 多篇文章引用使用,预计在明年会达到 1 万次引用。
开头提到王国胜表最大的特点就是「不专业」,比如我问科研者之家当时在 21 年开始开发学术诚信相关的系列工具,大概是怎么想的、盈利模式是怎么样的?他一脸愕然说:并没有想过什么盈利模式......只是觉得对粉丝有用,投稿前先自查下,免得发表后被一些国际平台曝光,最后一发不可收拾。我说这样一拍脑袋的风格,如果公司有投资机构,估计会被活活气死。
当然,也是因为初次创业,任性的「不专业」也让王国胜在 2018 年前后卖了房子、借空了微粒贷、借呗和信用卡。
王国胜:「如果问为啥还敢坚持下来,其实我当时也不太确定,只觉得做的是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解决的都是自己原来科研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有种「自我救赎」的使命感假象哈哈哈。另外就是感觉即使失败了,还可以干临床老本行还债,但如果轻易放弃了,以后就不会再有这样的机会了。幸运的是,公司活下来了。」
号召共同破局「投稿难」
围绕科研者之家「提高科研效率」的核心理念,今年科研者之家会把工作重点放在「投稿效率」上。
科研者之家过去 5 年一直在开发可以提升科研效率的工具。但显然,科研过程中最大的效率壁垒是:投稿。比如在传统投稿模式中,多数科研人都要经历「选刊-等待-被拒-再选刊-再等待-再拒稿-再选刊......」 这一循环过程,时不时还出现个投了数周再来一个 reject 的期刊。最终花费数周甚至数月,才能找到一个同意送外审 (Peer review)的期刊。整个投稿过程数月甚至数年都是常见的。
隶属于教育部的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发起的 24 小时预审稿平台(24hreview)就完美的解决了上述问题。和国际出版社合作,由国际出版社组建专职的编辑团队,优化了预审稿的质控流程,作者在正式投稿前,在 24hreview 上只需要 10 分钟左右就能完成投稿,在 24-48 小时左右收到出版社「是否同意送审」的回复,科研人员在收到明确答复后再去官网投稿即可。
为什么说这个模式很重要,因为作者在出版社期刊面前,第一次可以「明确意向了再投稿」。
「投稿难」是所有科研人员最大的效率痛点,科研者之家很荣幸有机会参与了这个平台的部分建设,24hreview 平台将在 5 月份正式上线,第一批 10 本期刊包括 8 本 SCI 和 2 本 ESCI 已经入驻。科研者之家也呼吁丁香通等平台/机构,也能参与到这个项目,共同赋能科研,帮助中国科研人员提效。
写在最后
丁香通联合科研者之家,给大家送上科研工具福利,拥有科研绘图、速查文献、数据分析等功能,专属权益较普通用户增加 50%。
只需在生物学霸后台回复关键词「论文工具」,即可免费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