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已经过去了四分之一,本届科研人陆续被诊断为科研 i 人 e 人后,互联网又造出一种很新的人类。
不不不!是「科研淡人」。
就是那个在实验室中仿佛自带「透明属性」,对实验数据「免疫」,对学术论文「无感」的神秘群体 —— 科研淡人。如果你正巧在读这篇文章,或许嘴角已经浮现出一丝苦笑,心里默默念叨:「这说的不就是我吗?」
先别急,看看以下症状,再确定是不是你!
科研淡人病例报告
患者基本信息
姓名:匿名
(为保护患者隐私,具体以你身份证号为主)
性别:男性或者女性
年龄:二三十岁
职业:搞科研
接下来听听患者主诉:
患者自述近期出现一系列心理行为特征,表现为遇实验淡定、统计结果时情绪稳定,对「样本找不到了、试剂污染了及维系师兄师姐关系」这类事表现出超乎寻常的平和态度,主张「一切随缘」,口头禅「那行吧,就这样吧」,自称符合网络流行语境下的「淡人」特质。
现病史 & 既往史
实验操作仿佛盲盒开箱:患者称每天随机地打开那高速运转的离心机、PCR 仪,制作抽象派艺术;眼神儿也不太好,试剂瓶上的标签仿佛学会了隐身术;统计数据时每一步操作都像是在挑战概率学的极限,而实验结果则成为检验你今日欧气指数的试金石!
面对不好的结果,科研淡人只能一边感叹「科研诚可贵,运气价更高」,一边用电子木鱼祈祷,一边默念「应该是缘分未到」……
论文撰写时,呈「穿越时空」状:患者主诉打开 Word 文档,仿佛开启了一扇通往异次元的大门,科研思路瞬间穿越到史前时代,语言组织能力退化至婴儿期,就连标点符号都开始叛逆地乱飞。
面对空荡荡的页面,不禁陷入深深地自我怀疑:「我是谁?我在哪?我要写什么?」然而,患者仍会稍作整顿,随即左手握咖啡,右手持键盘,以「愚公移山」之志,开始这场跨越时空的文学创作之旅。
此外,患者否认有明确的心理健康问题病史,无严重的论文被拒稿史、药物试剂耗材丢失史、实验室进食史等记录。家庭及个人成长环境未见明显异常,无明显心理创伤经历。这也帮助我们排除了科研 PTSD 等重大精神疾病。
体格检查与辅助检查
为了进一步确诊,以下检查与量表务必要做。
心理评估:通过标准化心理量表(如科研焦虑量表、实验抑郁量表等)评估,患者得分均在正常范围内,未达到临床诊断标准。再次排除了心理问题。
因此,初步诊断为一类很新的科研人心理行为模式--「淡人综合征」!
治疗与建议
鉴于「淡人综合征」并非医学意义上的疾病,而是对特定社会文化现象的一种描述,也是一种实验室生存方式,因此无需针对此诊断进行药物治疗或传统心理干预。建议:
持续观察与自我觉察:患者应保持对自身情绪和行为模式的敏感性,确保只是淡然态度不转变为对重要生活事件的忽视或逃避(如发论文、毕业)。
保持适度社交参与:尽管患者偏好低强度社交(比如和本科生一起刷瓶子),但仍鼓励其保持与同龄人间的适当联系(比如和同门一起吃午饭),以维护健康的社会支持系统。
适时心理咨询:若「淡人」特质导致明显的生活困扰、人际关系问题或学业压力管理困难,建议寻求资深大师姐(博二及以上)的帮助,进行适应性调整指导。
报告日期:2024 年 4 月 3 日
报告医师:学霸君 [医师签名]
* 本病例报告旨在描述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对个体心理行为模式的影响,并非医学诊断报告。临床实践中应结合全面的临床评估和个体差异进行判断哦~
* 最后,科研之路,淡然处之,笑对挑战,未来便可期。让我们一起,以「科研淡人」的身份,书写属于自己的科研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