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快报 每周一准时更新
追踪科研热点、分享行业资讯
热点资讯:
突发!中国工程院院士被调查
3 月 17 日消息:中国工程院院士、积水潭医院原院长田伟,于 2024 年 3 月 12 日左右,因涉嫌贪腐,被带走调查。


田伟,1959 年 2 月 5 日出生于北京。1978 年至 1983 年,就读于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医疗系临床医学专业,获学士学位。毕业后,他进入北京积水潭医院工作,任矫形骨科住院医师。
积水潭医院以骨科见长,其骨科专业常年排名全国第一。
1989 年至 1994 年,田伟前往日本留学,就读于日本国立弘前大学骨外科专业,获博士学位。随后在弘前大学医学部整形外科从事博士后研究。
1995 年,田伟回国,在积水潭医院任矫形骨科副院长;后又任脊柱外科副院长。2003 年,田伟任北京积水潭医院院长,直至 2020 年 8 月卸任。
2018 年,田伟当选为法国国家医学科学院外籍院士。2019 年 11 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田伟在骨科领域影响力巨大,是这一细分学科中最著名的专家之一。
接近案件调查的人士亦向经济观察网记者表示,在春节之前,纪委监察部门曾对是否要带走调查田伟进行过评估,「最终还是决定抓了他」。该人士称,田伟被调查一事,是中国医疗反腐领域「标志性的案件」。
信息来源:大皖新闻、经济观察网
学术新闻:
国自然各学部,整治「打招呼」的组合拳
自 2023 年以来,国家基金委一直在大力整治「打招呼」顽疾,持续营造良好评审环境。国家基金委系统总结专项整治成效,巩固专项整治成果,推进专项整治工作制度化、常态化。各学部具体措施如下:
1、数理科学部
数理科学部以窦贤康主任提出的「正面引导、极限防守、严肃惩戒」十二字方针为指导思想,积极落实防范评审专家被「打招呼」专项整治工作。
2、交叉科学部
2023 年交叉科学部落实自然科学基金委关于评审专家被「打招呼」顽疾专项整治工作的各项要求,主动作为、极限防守,维护自然科学基金的公平公正,持续提升科学基金资助效能。
3、管理科学部
2023 年管理科学部把整治评审专家被「打招呼」顽疾作为评审工作的重中之重。为维护良好学术环境、提高项目评审公正性,管理科学部通过科学遴选项目评审专家、提出明确的会议评审工作规范等一系列新举措,确保评审专家被「打招呼」顽疾专项整治工作落到实处。
4、地球科学部
地球科学部严格落实委党组工作指示,积极开展防范专家被「打招呼」专项整治工作。
5、医学科学部
按照自然科学基金委党组部署,2023 年度,医学科学部采取根本性措施坚决根除评审专家被「打招呼」顽疾。举措如下:
- 强化宣传引导。
- 在评审工作的各个环节加强管理。
- 强化评审信息及会议现场的保密措施。
- 配合驻会监督工作组的各项工作作的公平公正。
为了让科研项目评审更加风清气正,自然科学基金委将评审专家被「打招呼」顽疾纳入了 2023 年重要的专项整治工作,举措如下:
- 根据基金委的统一部署要求,生命科学部对《科学技术活动评审工作中请托行为处理规定(试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在防范处理项目评审「打招呼」方面的相关制度》等文件精神进行深入学习和集中研讨,围绕专家被「打招呼」专项整治工作多次召开主题会议,探讨如何做到极尽所能、极限防守。
- 在项目评审过程中采取扩大专家库,增加大同行评审专家比例,严格评审专家信息保密。
- 加强现场会议、会务管理等。
2023 年,化学科学部深入推进评审专家被”打招呼”顽疾的专项整治工作,在会议评审阶段采取了系列措施,有效的扼制了打招呼的情况。具体的措施包括:
- 对内严格要求,强化管理。
- 对外结合「极限防守,正面引导,严肃惩戒」的方针,进一步优化通讯工具集中保管措施,细化和完善项目评审流程,依规保障会场纪律和会场秩序。
- 在评审会议开幕式阶段加强宣传引导。
为遵循「正面引导、极限防守、严肃惩戒」的工作原则,工程与材料科学部严明评审纪律,深入推进评审专家被「打招呼」顽疾专项整治工作,进一步健全覆盖通讯评审、会议评审全流程的防范整治评审专家被「打招呼」的工作机制和制度体系,切实强化监督、抓好落实,营造风清气正的科研生态环境。
信息来源:科研圈
学术不端:
院士被指控学术造假,9篇高水平文章被撤回,超60篇文章被质疑数据异常
美国国家科学院医学研究院院士/NCCN 多发性骨髓瘤(MM))指南专家组主席/哈佛医学院 Dana-Farber 癌症中心多发性骨髓瘤中心主任 Kenneth C. Anderson 被指控学术造假,截至到 2024 年 3 月 17 日,Kenneth C. Anderson 共被撤回 Cancer Research(5 篇)、Blood(2 篇)、Journal of Immunology(1 篇)及 British journal of haematology(1 篇)。Kenneth C. Anderson 发表的多达 60 篇文章被质疑数据异常。

另外,据了解哈佛医学院的 William C. Hahn(已被撤回 1 篇 Cancer Research ),Irene M. Ghobrial 及 Laurie H. Glimcher(已被撤回 1 篇 Cell Host & Microbe )被指控学术不端。

信息来源:iNature
研究进展:
Immunity(IF 32.4)中国科大首发,首次揭示肠道菌代谢物的促癌机制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部基础医学科学院朱书和潘文教授团队联合在 Immunity 杂志发表研究论文 Bile acids modified by the intestinal microbiota promote colorectal cancer growth by suppressing CD8+ T cell effector functions,该研究发现在结直肠癌患者中,微生物来源的 DCA 的异常升高,脱氧胆酸通过损害细胞内 Ca2+ 积累来抑制抗肿瘤 CD8+T 细胞的效应功能,进而促进结直肠肿瘤的生长。靶向微生物 DCA 有望抑制结直肠癌的发展,为攻克结直肠癌提供了潜在疗法!

本研究构建了结直肠癌小鼠模型,来探究 DCA 对 CD8+T 细胞的影响。小鼠每天口服 DCA,持续 2 周,其血清和粪便中的 DCA 浓度均升高,且降低了小鼠小肠上皮、大肠上皮、肠系膜淋巴结和脾脏 CD8+T 细胞中 IFN-Ύ和 TNF-α 的表达,证明 DCA 处理会导致小鼠肿瘤生长加速和 CD8+T 细胞效应功能受损。DCA 通过抑制抗肿瘤 CD8+T 细胞的免疫反应来促进结直肠肿瘤的生长。

此外,研究证明 CHO 处理降低了小鼠血清中的 DCA 浓度,缓解了肿瘤的加速生长,并改善了抗肿瘤 CD8+T 细胞的效应功能。微生物 DCA 通过激活钙泵--质膜钙 ATP 酶(PMCA)来抑制细胞毒性 CD8+T 细胞介导的抗肿瘤免疫反应,并提出了一种潜在的治疗方法,即可能通过靶向生产 DCA 的细菌来治疗甚至预防 CRC,为攻克 CRC 提供了新的思路!
信息来源:丁香学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