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候选人名单公示

2024-01-25 18:03 来源:微信公众号 - ShengWuXueBa 作者:生物学霸
字体大小
- | +

来源:青塔PRO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是我国科技界的最高荣誉。


随着 2023 年国家科技奖提名公示工作的陆续开展,本年度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候选人名单逐渐清晰。


葛昌纯 北京科技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提名北京科技大学的葛昌纯院士入选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葛昌纯院士,1934年3月6日生于上海,原籍浙江省平湖市,中共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粉末冶金和先进陶瓷专家,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1952 年毕业于北方交通大学唐山铁道学院,1983 年获德国 Dresden 技术大学博士学位。2001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66 年国庆节,葛昌纯曾受邀登上天安门城楼观礼,这是国家对于分离膜研制团队对「两弹一星」工程所做贡献的认可。青年时代他临危受命,成为制造原子弹、氢弹关键材料 —— 浓缩铀-235 用复合分离膜研制的主要负责人,葛昌纯等一行科研工作者,从原理学起,攻克语言难关,忍耐有毒材料,突破大国垄断,证明了中国人在尖端科技、基础材料上有白手起家的勇气和能力。



何继善 中南大学


湖南省拟提名中南大学的何继善院士当选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1934 年 9 月 11 日,何继善出生于湖南省浏阳县,原籍湖南省湘乡县。‍


1950 年,他在长沙云麓中学上了一个学期,终因家庭生活拮据而被迫中途辍学。两年后,他到湘东钨矿从事矿砂检验工作,为后来从事勘测探矿带来机缘。


1956 年,在中国「向科学技术进军」 的号召鼓舞下,何继善考入长春地质学院物探系金属物理勘探专业。


1960 年,何继善从长春地质学院物探专业毕业,被分配到中南矿冶学院(现中南大学)地质系任教。


何继善院士研制出「普及型堤坝管涌渗漏检测仪」,这是世界上首台能在汛期恶劣环境下快速准确探测堤坝管涌渗漏入水口的仪器设备,为全国 110 多条江堤、20 多座水库大坝溃坝垮堤隐患提供了准确信息。他发明的广域电磁法,可以实现 7 千米深度范围内的精细探测,为油气勘探、深部找矿、煤矿水害探测、地质灾害防治、压裂监测、城市物探、潜艇探测等提供了全新的技术手段,有力地支撑了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深地」战略。他率研究团队对洞庭湖盆地生物气进行了采样化验,提出「气化湖南」战略思路,被誉为「湖南页岩气之父」……


李德仁 武汉大学


湖北省拟提名武汉大学的李德仁院士入选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李德仁,男,生于 1939 年 12 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学院通讯院士,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荣誉会员,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德仁院士是国际著名地球空间信息专家。在地球空间信息学的理论创新、集成创新和协同创新方面取得了杰出成就,为我国成为世界本领域三强之一做出了重大贡献。


国际测量学界曾评价:「1985 年提出用包括误差可发现性和可区分性在内的基于两个多维备选假设的扩展的可靠性理论来处理测量误差,被国际测量界称为「李德仁方法」,科学地「解决了测量学上一个百年未解难题。」


潘垣 华中科技大学


湖北省拟提名华中科技大学的潘垣院士入选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潘垣,1933 年 8 月出生于湖北宜昌,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教授。他是我国核聚变电磁工程和大型脉冲电源技术的主要开拓者,脉冲强磁场技术专家,至今活跃在科研一线,力求从根本上解决人类能源问题,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等诸多奖项。


在潘垣眼中,磁约束核聚变是世上最难的科学研究。他参与的有着「人造太阳」之称的「中国环流器一号」工程,起步于上世纪 70 年代,是我国首个磁约束聚变领域大科学工程,目的是在地球上模拟太阳的核聚变产生原理,制造一种科学装置,从而解决人类终极能源的问题。


安芷生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所


陕西省拟提名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所的安芷生院士入选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安芷生,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会士(AGU Fellow),瑞典哥德堡大学和中国西北大学荣誉博士。


安芷生长期从事第四纪地质与全球变化、大气污染控制以及生态环境治理研究。他突破了经典的全球冰期-间冰期理论,首次系统提出东亚环境变化的季风控制学说,被美国科学院院士 John Kutzbach 教授评价为「照亮了东亚气候环境变化研究的道路」, 引领了上世纪 90 年代以来亚洲季风和全球变化研究的发展。他揭示了南北半球冰量变化对亚洲季风的影响以及季风和西风气候在冰期旋回和千年尺度上的关系;提出了冰期-间冰期印度季风动力学和亚洲季风-干旱环境耦合系统概念,催生了全球季风动力学,开辟了第四纪地质学与全球变化融合发展的新方向,推动地球系统科学的发展。安芷生应用基础研究成果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自本世纪始他牵头向中央提交了关于我国西部大开发和黄土高原生态建设、我国大气颗粒物污染控制对策等一系列前瞻性战略咨询报告,得到中央和各级政府部门的重视和采纳,为我国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做出突出贡献。


刘旭 中国农业科学院


农业农村部拟提名中国农业科学院的刘旭院士入选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刘旭,1953 年 12 月出生于河北省定县,植物种质资源学家。


1979 年毕业于河北农业大学农学系,1983 年获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作物遗传育种专业硕士学位,1997 年获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作物遗传育种专业博士学位。2009 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中国工程院党组成员、副院长、机关党委书记,中国农业科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


长期从事作物种质资源的研究工作。参与及主持了中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收集保存评价与利用研究,形成了作物种质资源共享利用的种质与技术基础,完善了我国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的研究体系,推动了种质资源深入研究,促进了种质资源学科发展;主持了中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本底多样性和技术指标体系研究,该研究查清了我国作物种质资源本底,建立了作物种质资源技术规范体系,完善了资源信息系统,显著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多年来比较系统地开展了小麦及其近缘属分析、基因研究及克隆等研究,为小麦的起源和抗源研究奠定了基础;长期以来,重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问题,对生物多样性、农业科技革命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有较深入的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各 1 项、省部级一等奖 2 项,组织与主持出版《中国作物及其野生近缘植物》系列专著,《中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技术规范》系列 110 册。


他情系「三农」大业,潜心种质资源研究。他用自己全部心血和力量,创造种质资源新的伟业 —— 搭建一座基因利用的「通天塔」。


贲德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研究所‍


江苏省拟提名贲德院士入选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贲德,男,满族,1938 年 4 月 4 日出生于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雷达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院长,14 所科学技术协会主席,科技委副主任。


他率领团队研制出我国第一部超远程相控阵雷达和机载脉冲多普勒火控雷达,是我国机载火控雷达领域的开拓者和领军人。他一辈子研究雷达,最引以为豪的是世界上有的雷达我们都有,那 8000 公里以外一个小东西,就能看到。


1963 年,贲德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无线电工程系雷达专业;1963 年 —1965 年,在信息产业部电子第十四研究所工作;1965 年 —1969 年,在电子部第十四研究所担任专业组长;1969 年 —1984 年,在电子部第十四研究所总体室担任主任;1984 年 —1990 年,在电子部第十四研究所机载雷达部担任主任;1991 年 —2000 年,担任信息产业部电子第十四研究所副所长;2000 年,担任电子部第十四研究所教授、科技委常委;2001 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汪品先 同济大学


教育部拟提名同济大学汪品先院士入选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图丨 2018 年 82 岁的汪品先院士搭载「深海勇士」号 4500 米载人深潜器,9 天时间里在南海完成 3 次下潜。


汪品先院士是我国古海洋学的奠基人,是我国海洋领域的战略科学家,是我国南海深海科学研究的开拓者。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他积极推动我国加入国际大科学合作计划 — 国际大洋钻探计划,1999 年作为首席科学家,成功主持了我国首次南海大洋钻探 ODP184 航次;他积极响应国家海洋强国战略,成功推动了国家大科学工程 「国家海底科学观测网」立项建设;他领导了我国海洋科学领域第一个最大规模的基础研究计划「南海深海过程演变」,带领我国海洋领域科学家走向深海科学研究的国际前沿,赢得了南海科学研究的国际话语权。


他发现了大洋碳储库长周期及其变化,提出「气候演变的低纬驱动」假说,推进边缘海形成新机制的板缘张裂「中国学派」。他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外海洋与地质科学以及石油勘探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产生了巨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他获得过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以及欧洲地学联盟(EGU)「米兰柯维奇奖章」等。


薛其坤 清华大学


国家知识产权局拟提名清华大学的薛其坤院士当选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薛其坤,男,汉族,1962 年 12 月生,山东蒙阴人,1984 年 9 月参加工作,中共党员,理学博士,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国际著名实验物理学家,主要研究方向为扫描隧道显微学、分子束外延、拓扑绝缘量子态和高温超导电性等。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1 项,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2 项,获第三世界科学院物理奖、陈嘉庚科学奖、国家特支计划杰出人才、求是杰出科学家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成就奖、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章、菲列兹 · 伦敦纪念奖、北京市突出贡献中关村奖和复旦-中植科学奖等奖励与荣誉。2005 年 11 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7 年起任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院长。


毛二可 北京理工大学


工信部拟提名北京理工大学的毛二可入选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毛二可 (1934 年 1 月 26 日 —),雷达系统、信号处理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人。北京理工大学教授。他在雷达系统及杂波抑制信号处理和雷达跟踪的信号处理方面取得重大的研究成果,提高了中国雷达动目标显示、检测性能及跟踪的精度和速度,对中国雷达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是中国雷达信号处理领域的奠基人和开创者。


毛二可院士 22 岁,设计出 「新中国第一个电视频道」;30 岁,参与设计中国第一台相控阵雷达;61 岁,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75 岁,「下海」创立学科性公司,让国家重大需求科技领域的前沿技术得到广泛应用 ……


陈立泉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拟提名陈立泉院士入选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陈立泉,1940 年 3 月 29 日出生于四川省南充市,固体离子学和能源材料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北京星恒电源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博士生导师。


陈立泉于 1964 年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毕业,进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工作;1976 年至 1978 年在西德马克斯 · 普朗克科学促进学会固体所进修;1980 年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固体离子学实验室;1987 年担任「863」计划「七五」储能材料(聚合物锂电池)项目总负责人;1999 年牵头成立了北京星恒电源有限公司;2001 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陈立泉率先在中国国内研制出锂离子电池,实现了锂离子电池的产业化,首次发现 70K 超导迹象,研制出液氮温区超导体并首次公布了材料成分。


欧阳自远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拟提名欧阳自远入选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欧阳自远(1935.10.9 —),天体化学与地球化学家,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航天科普营荣誉营长,国际院士联合体第一主席等。 


1992 年,欧阳自远向国家「863 计划」专家组提出我国应实施探月工程的建议,1994 年又向专家组提交了《中国开展月球探测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报告并获得通过。2004 年年初,国务院正式批准我国探月一期工程立项。欧阳自远被任命为中国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负责科学目标的制定。2007 年 10 月 24 日,承载着中华民族千年奔月梦想的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11 月 26 日,国家航天局正式公布嫦娥一号卫星传回的第一幅月面图像,这标志着中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取得了圆满成功。2010 年 10 月 1 日,探月二期的先导星嫦娥二号再踏奔月之路;2013 年 12 月 2 日,嫦娥三号又启程 ……


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等多个奖项,为我国科技发展与国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尹泽勇 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



尹泽勇,1945 年 2 月 14 日出生于重庆市,原籍江苏宝应,航空发动机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两机」重大科技专项发动机工程总师,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委主任。


尹泽勇 1967 年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1970 年来到刚组建不久的中国航空动力机械研究所,自此在我国航空发动机研发领域默默耕耘了半个多世纪。进所不久,他以超前的眼光和顽强的毅力,在做好型号研制日常工作的同时,率先探索并将先进有限元分析技术创新应用于航空发动机设计中。他研读并译介大量文献及专著,结合发动机研发的新题、难题寻找破解之道,穿梭于北京、上海、长沙等地的计算中心之间,一步步建立现代航空发动机结构强度分析的系统方法。


在几十年的科学研究与型号研制紧密结合之路上,他与一个个团队一起攻克有限元分析、各向异性单晶构件、多学科多目标形状及拓扑设计优化难题,极大提升我国航空发动机自主创新研发能力。他不懈攻关,主持研制成功并交付使用的教练机用涡扇发动机,于本世纪初实现了我国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研制涡扇发动机以来零的突破,达到国际同类发动机先进水平,促进国产中小型涡扇发动机发展;主持研制的「玉龙」发动机,是我国第一型无参照样机完全自主创新研制成功的先进涡轴发动机,实现了国产涡轴发动机技术水平从第一代到第三代的巨大跨越,完成了国产航空发动机研制方式从跟踪研制向自主研发的根本转变,为我国航空发动机的完全自主创新研发走出了一条科学发展之路。




编辑: 王凯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