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iNature
2023 年 12 月 21 日,北京大学/首都医科大学饶毅团队在 eLife 在线发表题为「Suggestion of creatine as a new neurotransmitter by approaches ranging from chemical analysis and biochemistry to electrophysiology」的研究论文,该研究证实肌酸是一种新的神经递质。在突触囊泡 (SVs) 中检测到肌酸 (Cr) 的水平低于谷氨酸和 γ 氨基丁酸,但高于乙酰胆碱和 5-羟色胺。
在缺乏精氨酸:甘氨酸氨基转移酶 (一种 Cr 合成酶) 或 SLC6A8 的小鼠中,SV Cr 减少,SLC6A8 是一种 Cr 转运体,在男性智力残疾中最常见的原因之一。脑片刺激后检测钙依赖性释放。Slc6a8 和 Agat 突变体的 Cr 释放减少。Cr 抑制新皮质锥体神经元。SLC6A8 是突触体摄取 Cr 所必需的。研究发现 Cr 以 ATP 依赖的方式被 SVs 吸收。生化、化学、遗传和电生理结果与 Cr 作为神经递质的可能性是一致的,尽管还没有达到现在经典递质的证明水平。
另外,2023 年 4 月 5 日,饶毅团队在 eLife 在线发表题为 「Importance of glutamine in synaptic vesicles revealed by functional studies of SLC6A17 and its mutations pathogenic for intellectual disability」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通过对 SLC6A17 转运蛋白的功能研究及其导致智力障碍突变揭示了突触囊泡中谷氨酰胺的重要性。
2023 年 3 月 2 日,首都医科大学饶毅及刘琰共同通讯在 Neuron 在线发表题为「Molecular and cellular mechanisms of the first social relationship: A conserved role of 5-HT from mice to monkeys, upstream of oxytocin」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发现消除大脑中血清素合成所必需的 Tph2 基因减少了小鼠、大鼠和猴子的依恋行为。钙显像和 c-fos 免疫染色显示母体气味激活中缝核 (RNs) 的血清素能神经元和室旁核 (PVN) 的催产素能神经元。催产素 (OXT) 或其受体的遗传消除降低了母性依恋。OXT 挽救了缺乏血清素的小鼠和猴子婴儿的母体依恋。从支配 PVN 的 RN 血清素能神经元中消除 Tph2 降低了母性依恋。抑制血清素能神经元后降低的母体依恋可通过催产素能神经元激活来挽救。总之,遗传学研究揭示了血清素在小鼠和大鼠与猴子之间的依恋中所起的作用,而电生理学、药理学、化学遗传学和光遗传学研究揭示了血清素下游的 OXT。该研究认为血清素是哺乳动物社会行为中神经肽上游的主要调节因子。综上所述,该工作揭示了 5-HT 参与调控了哺乳动物一种重要的社会行为即幼崽对母亲的依恋行为。本研究从神经分子及环路机制出发,为理解母婴行为关系提供了新的方向。
神经信号依赖于神经元与其靶细胞之间的化学传递。神经传递依赖于神经递质、神经调节剂和神经肽等化学物质。在分子被确定为经典的神经递质之前,涉及了数十年的工作,有时涉及复杂的路径。关于胆碱能信号的初步提示是在 19 世纪获得的。胆碱和乙酰胆碱 (ACh) 是在 20 世纪初发现它们的药理作用之前被发现的。Henry Dale 及其同事发现乙酰胆碱和副交感神经刺激的相似性,但直到 1929 年才在体内检测到乙酰胆碱, 1934 年才证实乙酰胆碱是外周神经系统 (PNS) 中的一种神经递质。从发现肾上腺损伤或去除的影响,到观察到肾上腺的活性,再到分离出无活性衍生物,以及肾上腺素的成功分离,注意到肾上腺素和交感刺激之间的相似性,直到 20 世纪 40 年代中期,Ulf von Euler 证明去甲肾上腺素 (NA) 是交感神经的神经递质。虽然在 PNS 中建立一个分子作为神经递质并不容易,但在中枢神经系统 (CNS) 中建立一个神经递质就更难了。从乙酰胆碱被证明是一种 PNS 神经递质到它被确定为一种 CNS 神经递质已经过去了 30 年,以及 NA 作为「外围发射者」和「中心发射者」之间的二十年。
如果一种神经递质只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而不作用于 PNS,那么发现或证明它要困难得多。大多数神经递质被发现对周围组织有影响,肌肉收缩或松弛是主要的信号。谷氨酸 (Glu) 和 γ -氨基丁酸 (GABA) 的发现部分是因为它们的外周作用,部分是因为它们对脊髓神经元的作用。没有理由认为中枢神经递质也作用于外周神经,但在没有外周生物测定的情况下,发现仅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元的小分子神经递质的报道相对较少。不成熟的假设和技术上的困难是过去三十年来寻找神经递质一直不是一个高度活跃的研究领域的主要原因。
小鼠脑突触囊泡(SVs)中肌酸(Cr)的存在(图源自eLife )
从 2011 年开始,研究人员就一直在哺乳动物大脑中积极寻找新的神经递质。尝试了不同的方法,包括在脑脊液 (CSF) 和可能定位于 SVs 以下的转运蛋白寻找神经活性物质。研究人员已经发现了已知的递质,如谷氨酸、氨基丁酸、乙酰胆碱和 5-羟色胺 (5-HT)。但更重要的是,作者在 SVs 中可重复检测到肌酸 (Cr)。Cr 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肌肉和大脑中的能量缓冲器。哺乳动物体内一半的 Cr 被认为来自饮食,其余来自内源性合成。大部分 Cr 存在于肌肉中,但也存在于大脑中。虽然大多数内源性 Cr 是在肾脏、胰腺和肝脏合成的, Cr 也在大脑中合成。Cr 缺乏综合征 (CDS) 是先天性的 Cr 代谢错误,可由三种基因之一的缺陷引起:胍苷乙酸甲基转移酶 (GAMT)、精氨酸甘氨酸氨基转移酶 (AGAT) 和 SLC6A8。它们都显示出脑部疾病,这表明 Cr 在脑部功能上的重要性。
该研究首先从小鼠大脑中对 SVs 进行生化纯化,发现 SVs 中存在 Cr,以及经典的神经递质 Glu 和 GABA, ACh 和 5-HT。然后,当细胞外钾(K+)浓度升高使神经元去极化时,检测到钙离子(Ca2+)依赖性的 Cr、Glu 和 GABA 释放,而非 ACh 和 5-HT 释放。Slc6a8 基因或 Agat 基因被基因消除后,SVs 中 Cr 水平和刺激释放的 Cr 水平均显著降低。当 Cr 作用于新皮层切片时,锥体神经元的活动受到抑制。此外,还证实了 Cr 被突触体摄取,并发现当 Slc6a8 基因被删除时,Cr 的摄取显著减少。最后,发现 Cr 被转运到 SVs 中。因此,包括生物化学、遗传学和电生理学在内的多学科研究表明,Cr 是一种新的神经递质,Cr 受体的发现将证明这一点。总之,该研究对肌酸 (Cr) 作为一种新型神经递质的潜在作用提出了有价值的观察。这些数据为突触囊泡中存在 Cr 提供了确凿的证据。如果将来能够描述一种受体,它将支持 Cr 通过突触释放并与突触后受体结合的说法。这将引起神经科学领域的广泛兴趣。
原文链接:
https://elifesciences.org/articles/89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