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作为沉默多年的丁香园神经生物学版主,当自己做的小领域被诺贝尔奖宠信,我不得不浮出水面来讲几句。
今晚我在带几个上海来的朋友逛,完全忘记了今晚是诺贝尔颁奖。突然老婆在德国发来微信,截图,这个是你说的那个挪威夫妇吗?今晚的诺贝尔奖。
我心猛地一沉,啊啊啊,不会真的命中了吧!!!我两个月前就预测了他们快要拿诺贝尔奖了。今年的大热不是都是自噬表观遗传甚至光遗传吗?真的降临到了我们这个小小的、无人关注的小领域了吗?
我仔细一看,果然!!!!我还在figure out媒体翻译的那个“约翰-欧基夫”是谁?谁啊?这翻译的人命到底是谁啊!啊啊啊,就是我的男神O'Keefe啊!他终于拿到了诺贝尔奖了啊,早就几年前就该拿了啊。发现place cells了这么多年了,基于place cells,海马在认知空间的功能被发掘,然后基于此发现了一系列空间导航细胞,head direction cells,grid cells。这么重要的发现,怎么还不给诺贝尔奖呢?早就该给了呢!
去年的IUPS,我有幸拿到了1000英镑的travel grant,去了一趟英国,听到了我一直仰慕的男神O'Keefe的报告。大多数会议报告在伯明翰会展中心本部。而O'Keefe的那场分会场在外面,要走过一条街道,传过一座小桥,在一个不起眼的小会议室里,可见,多么的不受重视。当时,听到了男神O'Keefe的报告,标题是Computations performed by theta LFP oscillations in the hippocampal formation,我至今都还保存有当时用Evernote做的笔记。从IUPS前,我就参加过几次国外的会议。所以这次开会前,我专程去买了一台MacAir,用于参加会议做note。这次我就真正排上用场了。非常开心。IUPS我记录了很多notes,因为听不太懂,当时还没怎么接触电生理,所以记得比较简单。
现在想起来,下次O'Keefe参加IUPS,他应该是大会特邀报告了吧!人类就是这样子的,哎...
后来,我有幸被选中参加FENS-IBRO Hertie Winter School,所有Lecturer都是做丘脑领域的顶级大牛。35名phd Postdoc,我是其中唯一一个亚洲人。大部分都是欧洲的,一个美国的。非常不容易。但是我在School中认识的关系最好的朋友,一个英国人,就是O'Keefe以前的PhD学生。因为他有宗教信仰,特别喜欢东方佛教,所以不太愿意杀生,就去德国转做人类MRI的研究。他人特别好,一个大胡子小帅。我跟他聊了好多他以前的方向,我一直感叹,这么多年了,我一直期待你老板获得诺贝尔奖。诺贝尔对他挺不公平的,这么大的贡献。他说,indeed, he should get a Nobel prize。
第二部分
从一开始进现在读PhD的这个实验室,老板给我的课题任务就是做neural basis of spatial navigation。我们主要是做path integration. 而这个理论做得最多的,就是Jeffery Taube教授做的head direction cell。所以我本人关注得更多的是HDC。
虽然我兴趣实际上在海马的place cells。以下是我平时lab meeting的oral presentation里经常用的一张幻灯。
第三部分
刚进实验室的时候,我们组会上,我选了一篇比较难懂的science,那可是2012年3月。之后我一直以来都选择science或者nature的文章来在组会上的journal club来讲。思路清晰,结构严谨,又新颖。PS,我们都是用英文报告,所以锻炼很大。
我讲了这篇小脑参与spatial navigation的文章,主要记录的还是海马的place cells。但是再原先的海马理论上,更推向了小脑。在转基因老鼠上做的,L7PKCI mice,看放电pattern的变化,以及place field的改变。这是我在实验室第二次报告,第一次是3个月前我讲自己的工作。不同的是,我这三个月来,参加了学校的一门课,专门讲oral presentation的skills,受益匪浅啊,所以这次组会上,老板激动地站起来夸我报告讲得很清晰,逻辑层次,还有易懂性。也是那次,我开始对oral presentation产生了无比兴趣,每次报告前都激动不已,总想讲得更好,幻灯做得更好,然后一次比一次进步。以至于现在,每当想到要做英文报告,心中就充满了激情。这就是将来要赖以生存的技能,无论如何做得多好,都不为过。
第四部分
老板的鼓励一直都是自己前进的最大动力之一。当然,我会找一些跟自己课题相关,但是不太关联的文章,来挑战自己。又一次讲到一篇蝙蝠的3D place cells,就选了这篇science。
总的说来,从一种类型生物上发现的现象要类推到另一种生物,比如从爬行的啮齿目动物到飞行的翼手目哺乳动物,有一些逻辑规则。这篇文章比较了2D和3D的认知图谱的规则。所以我报告的整个风格就要来进行类推比较。
之前有学者进行研究伪3D,就是让老鼠在立体空间里进行空间航行(就是O'Keefe的学生,那个女PI,现在也在UCL的),也有送到太空里进行研究的。但是,都不如采用蝙蝠这种天生的3D航行的动物来得方便。
第五部分
我们实验室不是主要做这几种navigation cells的。但是因为这几种cell都受到很强的vestibular information的影响,而我们主要是做vestibular system的,所以实际上我们就开始开展了我们的工作了。之前老板派了一个师姐去日本Riken脑所学tetrode,单独可调的tetrode,就是在Riken一个主要做place cells的实验室访问了一个月。虽然在我接手她工作前一年她就毕业离开实验室了。所以我接手起来颇为困难。
place cells的发现主要是通过single-unit extracellular recording得到的。在海马的特定区域,特定的神经元只对特定的空间位点产生响应,也就是放电。所以通过同步记录该神经元放电和动物运动轨迹,就能找到老鼠在特定轨道的特定unit的特定放电。用place field,firing rate来描述一个Place cells。因为有很多neuron,所以neuron-1在place field-1放电,neuron-2在place field-2放电,这样子,动物就可以对整个空间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cognitive map。
一个非常简单的逻辑问题,所以我为什么每次在我的Oral presentation里,都有一张幻灯来引起大家的兴趣。
就是哲学终极问题是,我是谁,我来自哪里,我要去哪里。所以我用这个有趣的问题引起我的报告主题,我们在哪里,还有多远,哪个方向?
这也就是研究空间航行的最基本要素,location, direction, distance。
而最令人神奇的就是,大脑就有这三种神经元,来分别编码这三种不同的信息。
location,有place cells编码,在70年代由英国UCL的O'Keefe教授发现
direction:有head direction cell编码,在8、90年代由美国Dartmouth学院的Jeffery Taube发现。
distance,由grid cell编码,在2004年左右由挪威的Edvard Moser和他的老婆发现。
其实这也是我一直疑惑的,如果真的要给这个领域颁诺贝尔奖,到底是O'Keefe + Taube + Ed Moser,还是Moser夫妇+O'Keefe获得。其实我有点抱不平,我觉得Taube的贡献也是很大的。
希望Taube不要太难过,麽麽达...
总的说来,大脑真的很神奇,就是大脑放电的频率、放电间隔、同步性,等等,总包含了大量的信息。所以为什么现在好多实验室都在做神经编码,encode,coding,decoding,都是最近很热的词。
前段时间去了上海华师大的林老师实验室访问学习。他是国内做多通道记录最好的大牛了。很感激林老师,学到了很多,对我们也特别的热情。实际上,应该由他们来普及spatial navigation的知识。他才是真正的大家。儒雅,热情,科研思路也极其严谨。我相信他今晚一定和我们同样激动和兴奋。
第六部分
说到这个话题,我必须真心地赶紧我PhD期间的“老板”。我觉得第一感谢的,就是在我在被所有北美的PhD programe拒的时候,他收留了我。然后,一直以来,都是暖暖的鼓励和期待。在我那次讲cerebellum shapes hippocampal spatial code的文章时,他那么用力地夸我,让我对最惧怕的oral presentation产生了一丝正能量。然后,他同时也给了我大量的机会,进行knowledge exchange。这个没有几个老板能放心让学生做得到的。
大多数老板,你都是work for him,但是有些老板,是work with him。我们老板虽然一直忙于行政和各种学会,但是他一直都觉得PhD是一种training,所以一直给各种机会给我和同事training。比如刚开始的PhD什么时候该以什么形态参加什么会议,poster还是oral,等高年级了又要什么形态。然后也支持我们参加各种国际会议,那种真正的国际会议,不是在本地开的那种请几个老外讲讲然后都是中文的伪国际会议。我说的是,澳洲的、英国的、欧洲的,美国的。还有各种国际组织提供的School of Neuroscience。因为除了可以聆听到报告,还可以跟大牛近距离接触,更可以锻炼口语,然后提高社交能力,让自己更好的融入到欧美学者主导的学术圈。一个人赴这种会议,基本上没可能指望中国同伴,就只能自己闯荡。有时候住hostel,跟那些外国年轻人住一起,也能聊开。当然,我克服浪费时间的方法,就是在旅行中带paper,飞机上看,会议上看。时间总还是可以挤回来的。
我视每一次机会为极好的口语锻炼机会。不管是去澳洲、英国、奥地利、还是新加坡、台湾、内地,我从一开始不敢说英语,到后来的跟老外讲还是紧张,到现在的很兴奋地想找老外讲话那种感觉。就觉得把自己逼到绝境了,要么死掉了,要么就是更强大。虽然一般挂不了,所以就能更强了。后来我逼着自己参加那种需要全部用英文的学生组织和社团,做了chairman,然后演讲,开会,活动,全部都要英文。最后还是逼出来了。虽然现在说的还是不够好,但是每天还在跟读BBC learning English。总还是会有进步啦。
不过和很多天生语言天赋的女孩子相比,呵呵,我就是屌丝了。哎,男孩子悲剧就在这里,表达能力总是不够。
关于语言和报告的,以后真想有机会跟大家分享。这个克服起来难度很大,但是也是有技巧啦。做为一个不作为、潜水的版主,这么久了,真心道歉。但是我也确实是课题太忙,而且还有人生大事...比如婚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