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 5 月,Cell 发表一项脑类器官血管化研究:创新性建立了血管化的、免疫功能完整的人脑类器官模型(iHBO),并进行体内异体移植,突破了氧气/营养供应不足的技术壁垒,可以更好的模拟人脑微环境与小胶质细胞的相互作用,为研究特定组织细胞提供了新的手段,也为疾病药物靶点的发现提供新思路[1]。
类器官血管化是类器官研究的重大突破,那么如何实现或构建类器官的血管化?血管化类器官模型有哪些经典应用/研究思路值得借鉴?目前类器官研究的热点/难点有哪些?……
为了更好的了解和开展类器官血管化研究,11 月 29 日 14:00 开展「类器官血管化研究 | 从原理、模型构建到应用全剖析」专题直播,特邀北京大学和中国科学院教授以及 Bio-Techne 现场应用专家从类器官血管化的构建、基础研究到转化应用,多角度全面剖析。更有现场答疑解惑环节,全面帮助科研人员解决类器官研究的难题。报名直播即有机会赢取 50 元咖啡代金券、KFC 代金券及 Bilibili 会员月卡等精美礼品!
▼识别下方二维码即可报名直播▼

精彩内容抢先看:
1. 类器官血管化的理论基础研究、构建思路和体内器官移植
基于胚胎发育过程中动静脉血管生成的原理,通过激活或关闭关键的转录因子和信号通路(如Notch信号),促进血管分化。进一步可整合其它生物器件获得可体内移植的血管化类器官,用于机体再生修复等。
2. 类器官研究应用进展及解决方案
如今类器官研究如火如荼,无论是新手小白还是老司机,这些研究热点和最新进展都应了解。此外我们还将分享类器官在基础疾病研究中的个性化解决方案。
3. 类器官功能血管网络体系建立及应用
功能性毛细血管的建立是类器官血管化的重要环节。在这里,我们将为大家介绍一种高效稳定的体外血管形成技术,成功地将多能干细胞分化为功能性内皮细胞,提供类器官血管化研究新的解决方案。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会议日程
内容策划:邹礼平
内容审核:钟可可
题图来源:图虫创意
参考文献
[1]. Schafer ST, Mansour AA, Schlachetzki JCM, et al. An in vivo neuroimmune organoid model to study human microglia phenotypes. Cell. 2023 May 11;186(10):2111-2126.e20. doi: 10.1016/j.cell.2023.04.022.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报名直播,赶快行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