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鲁莽实验造成 8 死 1 伤,事情败露后还打压举报者,导致当年诺奖险些被取消

2023-10-10 19:02 来源:微信公众号 - ShengWuXueBa 作者:Ivan
字体大小
- | +
2008 年 6 月,初夏的巴塞罗那静悄悄,一场前所未有的手术正在这里悄无声息地进行。

一位年轻的女性患者因为感染了严重的肺结核,导致整个胸部塌陷,进而出现左支气管萎缩,生命垂危,亟需进行手术治疗。
传统的手术方式,是从器官捐献者身上取下一段支气管,直接进行器官移植。这种方式存在着巨大的弊端——患者术后需要终生服用大剂量的免疫抑制药物,用来防治排斥反应。
为了解决了这个问题,手术的主刀医生采用了一个前无古人的办法。
从器官捐献者身上取下一段气管后,他先是洗除了软骨组织,随后在这段气管上植入了患者的骨髓干细胞,最后再将气管植入患者体内。他的理论很简单,患者的干细胞能够附着在气管上,发育分化成正常的气管组织,并且不会出现免疫排斥反应。
当年关于手术成功的报道|图片来源:美联社

手术成功了!
这场本无人问津的手术,瞬间点燃了全世界的热情,多家媒体对之大肆报道,「再生医学的里程碑」「全球首个被成功创造出来的人工器官」之类的夸张描述不绝于耳。
当年的意大利媒体甚至将马基亚里尼与诺奖关联起来|图片来源:nextquotidiano.it
而手术背后的主刀医生,是个帅气又富有魅力的中年意大利男人,他叫保罗•马基亚里尼Paolo Macchiarini)。原本默默无闻的他,一举俘获了整个科学界的心,成为再生医学领域的先锋
2010 年,马基亚里尼受到了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的青睐,成为一名访问教授,这里是诺贝尔奖委员会的所在地——自 1901 年以来,卡罗林斯卡医学院一直是颁发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机构。
只是谁也没想到,在随后的数年里,这个男人却以一己之力差点导致当年的诺奖被取消……

学术明星
巴塞罗那的小试牛刀以后,马基亚里尼又做了几场类似的手术,他很快就发现了这种方法的局限性——器官捐献者的数量总归是有限的,支气管供应迟早会跟不上手术量的增长。
于是,他决定整点新活。
2011 年,马基亚里尼发明了一种新型材料,并且用这种新型材料制造了人工合成气管。按照他的设想,干细胞可以在人工合成气管上继续生长,最终变成「活的气管」成功融入患者的呼吸系统当中。用这种合成气管替代捐献者的支气管,将会彻底摆脱器官供应不足的限制。
马基亚里尼和他引以为豪的人工合成气管|图片来源:esmateria.com
万事俱备,只欠患者了。

马基亚里尼向全欧洲发出了招募患者的消息,没过多久,就有一位来自冰岛的支气管瘤患者找到了他。
冰岛病人的气管上有一个缓慢生长的肿瘤,已经长到了高尔夫球的大小,几乎堵住了他的气管。一开始,他拒绝接受这种开创性疗法,但在和医生及家人商讨后,最终还是同意在马基亚里尼这里试一试。
手术团队首先对患者的气管进行 CT 三维成像,并根据扫描结果用新型材料搭建了一个多孔的支架。这个支架随后被种上了从患者体内提取出的干细胞,然后在量身设计的生物反应器里孵育了几天用以形成结缔组织。
最终,支架被送到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在那里,马基亚里尼进行了一场长达 12 小时的移植手术。
世界上第一个实验室制造的气管|图片来源:CBS

手术又一次「成功」了!
与 2008 年的手术相比,这场手术可以说是「革命性」的,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例人工材料组织工程器官+干细胞成功移植。手术的详细报告最终发表在了医学顶级期刊《柳叶刀》上,马基亚里尼在里面大谈自己在人工气管移植临床实施中获得的「成果」。
那一刻,全世界都坚信,马基亚里尼的新型疗法似乎真的如预期的那般神奇。
马基亚里尼 2011 年发表于《柳叶刀》的论文,目前已被撤回|图片来源:柳叶刀
冰岛病人的「成功」,也让马基亚里尼的个人声望到达了顶点。很快,全球的患者纷纷慕名而来——第二例是一位 30 岁的美国男子;第三例是一位 22 岁的土耳其女性……从 2011 年到 2014 年,马基亚里尼先后为 9 位患者换上了人工合成气管,他甚至放出豪言,未来将会招募 100 名患者进行植入手术。
站在再生医学的风口上,猪也能飞起来,只是这场风没能刮多久。

纸包不住火
最先出现问题的,是曾经信任马基亚里尼的病人们。
2011 年底,在接受手术半年以后,冰岛病人就出现了术后并发症——人工合成气管脱落。2012 一整年他都几乎在医院抢救中度过,并于 2013 年 1 月去世。尸检报告显示,死亡原因是慢性肺部感染、肺栓塞和支气管脱落
美国病人于 2011 年 11 月接受了手术,他在术后回到了美国,瑞典医生无法跟踪他的进展。直到手术 3 个月后,医生们才突然得知他死在家里了
美国病人与马基亚里尼的合影|图片来源:leaps.org
土耳其病人的遭遇则最为凄惨。
接受人工合成气管移植后,她很快就出现了严重的并发症——呼吸道大量产生粘液,每 4 个小时就必须清理一次。这就仿佛头被人摁在水里长达 4 个小时,直到快窒息时才被救出来,紧接着又被摁进去……
手术 6 个月后,人工气管又出现了崩溃,马基亚里尼不得不植入了一个新的。可第二次移植非但没能解决问题,反而让患者呼吸道的分泌物进一步增加。
在接受治疗的 5 年里,土耳其病人经历了数千次支气管镜检查和数百次手术的折磨,最终于 2017 年 3 月在痛苦中去世。
……
据统计,9 位接受了人工合成气管移植手术的患者中,有 8 位在术后 4 年内死亡,仅存的一例最后也证实根本不需要进行手术。
数据来源于维基百科|图片来源:笔者自制

不断出现的死亡病例,狠狠给了众人一记耳光。人们这时候才恍然发现,马基亚里尼不过是个彻头彻尾的骗子罢了,他在明知道患者存在严重术后并发症的情况下,仍然选择欺骗合作伙伴与审稿人,在《柳叶刀》等论文中夸大病人的康复状况。
纸终究包不住火。

「吹哨人」
学术界对马基亚里尼的质疑声浪越来越大,一场揭露他罪行的斗争正式打响。
最先发难的,是马基亚里尼曾经的 4 位合作伙伴。在发现遭到欺骗以后,愤怒的 4 人立刻展开了调查,他们整理了一份长达 500 页的报告。报告显示,马基亚里尼除了在论文中伪造数据夸大病人的康复状况,还夸大病人的病重程度以满足同情使用的标准,以及多起完全没有经过伦理道德委员会审批的人体手术试验……
4 位举报人的合影|图片来源:leaps.org
2014 年 3 月 7 日,这份调查报告被摆在了时任卡罗林斯卡医学院院长安德斯·汉姆斯滕的案头,但举报人们并没有等来期待已久的审判,学院方面像着了魔一样拼命维护马基亚里尼。
确实,卡罗林斯卡医学院有足够的理由去维护马基亚里尼,因为他是学校的一棵重要的摇钱树——前文提及的那项招募 100 名患者的国际临床项目,将为学院带来数百万美元的政府拨款;学院还打算与资本合作,在香港建一个投资超过 45 亿美元的干细胞中心,给亚洲患者进行气管移植……
当金钱与权力相互勾结时,科学与正义就有点势单力薄了。为了能让举报者们彻底闭嘴,学院祭出了「打压+洗白」的组合拳。
枪打出头鸟,最先遭到报复的,是举报人里最活跃的格里尼莫。马基亚里尼先是利用自己的名气与影响力,在学术界散布谣言,指责格里尼莫窃取自己的实验数据,紧接着学院方「心照不宣」地对格里尼莫立刻展开了单方面调查。
这通骚操作,成功地让初出茅庐的格里尼莫声名狼藉,从那以后,他再也没有收到过一笔科研经费。而其余几人也受到了诸如降职、停工以及解雇等不公正待遇。
在权力机构面前,科学家是渺小的,几位吹哨人刚起步的科学生涯就此夭折。
因为勇敢的举报行为,格里尼莫在 2018 年被授予「年度吹哨人」奖项图片来源:sjukhuslakaren.se
院方洗白起来,同样不含糊。
2015 年 4 月 16 日,学院道德委员会宣布调查结果,一口咬定马基亚里尼没有问题,否定了关于学术不端的指控。很明显,这并不能服众。
见质疑声还是没有消停,于是在 8 月,院长安德斯·汉姆斯滕火急火燎地举行了一次新闻发布会,再次宣布马基亚里尼没有搞学术不端。《柳叶刀》杂志甚至也被忽悠着发表了一篇文章为马基亚里尼辩护。
图片来源: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官网
图片来源:柳叶刀

学院方的拼命掩饰,反而欲盖弥彰
最终给他们致命一击的,是瑞典电视台在 2016 年 1 月播放的一部暗访纪录片 Experimenten,纪录片无情揭露了马基亚里尼丧心病狂的研究行径,让所有观众都目瞪口呆。据统计,有近 1/6 的瑞典人观看了这部纪录片,民意滔天,学院方再也无法掩饰了。
在公众的压力下,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对马基亚里尼这名明星教授重启调查,并向全校的职工致信承认该事件可引发对学院的信任危机
新一轮调查最终导致时任院长、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评委会成员的安德斯·汉姆斯滕,时任诺奖评委会秘书长厄本·兰道主动辞职。2016 年 3 月,学院开除了马基亚里尼,他所挂职的俄罗斯库班国立医学院也于次年 4 月将其开除。
随着 2 位诺奖委员会重要人物的下台,当年的诺奖同样风雨飘摇,诺奖得主阿维德·卡尔松在接受 Plos 杂志专访时,就声色俱厉地敦促当年的诺奖必须取消。
二战以后,诺贝尔生理学奖从未被取消过。好在,2016 年最终没有破例……

余波未了
人工合成支气管移植的故事落下了帷幕,但这个事件带来的恶劣影响仍在持续。
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在处理完马基亚里尼以后,并没有放过几位吹哨人,调查报告当中仍旧判决他们犯有学术不端行为,并进行了严厉地惩罚——这些判罚可以轻松毁掉几位年轻学者的职业生涯。
「将责任归咎于举报人」,这一充满讽刺意味的举动,激怒了整个学术界。
几位吹哨人起诉了学院,为自己的职业生涯而战;来自瑞典各地的学者向他们施以援手,对判决发起了正式投诉;甚至 Science 杂志在报道当中也暗戳戳进行了声援。
「举报人将受到惩罚,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图片来源:Science
 21 年诺奖前夕,美国著名的学术媒体 STAT 再度发文,敦促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停止诋毁,尽快还几位吹哨人清白。
图片来源:STAT

关于几位吹哨人的故事,还在继续。
所有的吹哨人,都配得上「Man of Principle」的评价。
这样的人少之又少,在任何民族都一样,学术界应该保护好这样的人。


参考来源:1.https://www.statnews.com/2021/10/04/stain-mars-karolinska-institute-awards-nobel-medicine/2.https://leaps.org/a-star-surgeon-left-a-trail-of-dead-patients-and-his-whistleblowers-were-punished/particle-13.https://ecrcommunity.plos.org/2016/10/18/the-home-of-the-nobel-who-will-blow-the-whistle-on-academia/4.https://en.jinzhao.wiki/wiki/Paolo_Macchiarini#Andemariam_Teklesenbet_Beyene5.https://www.science.org/content/article/macchiarini-guilty-misconduct-whistleblowers-share-blame-new-karolinska-institute6.https://www.cbsnews.com/pictures/first-lab-grown-windpipe-saves-cancer-patient/3/https://mp.weixin.qq.com/s/IqEVwmdhTHFER-8cOhtEvw

编辑:GrayPlus题图来源:自制投稿:jiangjiahui@dxy.cn

生物学霸投稿征集活动持续进行

好文不怕贵,舍得给稿费

如果你有优秀的作品或者合适的选题均可联系我们

只要被采纳,都能获得丰厚的稿费~

投稿邮箱:jiangjiahui@dxy.cn

合作微信:xuebajundxy

此外可为课题组代发研究宣传,招聘启事等





编辑: 王凯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