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然而,实验室里的工作终究要被饥饿所打断。法尔伯格匆匆赶回家,坐下掰起一块面包就往嘴里塞...... 等等,今天这面包怎么加了那么多糖?怎么牛排也是甜的?
意识到哪里不太对劲的法尔伯格,立马跑去漱了漱口,用手巾擦嘴,可这手巾竟然比面包还甜。他又往杯子里灌水,冲洗嘴上被手指碰过的地方,可那水居然就像糖浆一般甜?!原地懵圈了几秒后,他又舔了舔大拇指尖,突然就想到了什么,也顾不上饥饿了,一溜烟跑回实验室。
随后,抓马的剧情来了 —— 法尔伯格到实验室以后,把平时接触过的所有烧杯和蒸发皿挨个舔了一遍......
最终,这位八字够硬的老哥在一个煮沸过头的烧杯里发现了甜味的源头,那是他最近偶然合成的一种化合物,叫邻苯甲酰磺酰亚胺。这种物质还有个更耳熟能详的名字:糖精。

发现甜味,全靠作死
发现糖精后,法尔伯格表现出了非凡的商业眼光。他首先与导师合作发表了一篇关于糖精合成方法的文章,接着火速提交专利申请。1886 年,法尔伯格创办了全球首家糖精工厂 ——Fahlberg, List & Co,正式将这一神奇的甜味剂推向市场,赚了个盆满钵满。

糖精在商业上的巨大成功,激励了无数人投身于甜味剂的研究,甚至连法尔伯格的作死操作,也成了后来者争相效仿的经典案例......
1937 年,一位名叫麦克尔 · 斯维达(Michael Sveda)的年轻人正在伊利诺伊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他当时的课题是合成一种退烧药。这位大哥比起前辈法尔伯格来,简直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他有个牛逼到炸裂的习惯 —— 边做实验边抽烟!

有一天,斯维达像往常一样,一边惬意地抽着小烟,一边做着实验。然而,当他从实验台拿起香烟,准备美美吸上那么一口的时候,手指不经意间扫过了嘴唇...... 啥玩意这么甜?神经大条的斯维达也没多想,直接端起面前的烧杯就品尝了起来!
最终,他发现这股甜味来自于一种名为环己基氨基磺酸钠的化学物质,也叫甜蜜素。这种甜味剂于 1951 年获批上市,很快就抢了前辈糖精的风头,年销售额一度飙至惊人的 10 亿美元。
无独有偶,另一种名为三氯蔗糖的甜味剂,也是被莽撞研究生作死舔了一口发现的。
1975 年,伦敦伊丽莎白女王学院的化学教授莱斯利 · 霍夫(Leslie Hough)的课题组来了位新生,他叫沙希坎特 · 帕德尼斯 (Shashikant Phadnis),是个印度哥们(记住这个信息,很重要......)。帕德尼斯来了后就一直跟随导师研究开发杀虫剂。

一天,霍夫将剧毒物质 —— 硫酰氯(sulfuryl chloride)加入到糖溶液中后,就招呼帕德尼斯过来,「小帕啊,来帮我测试(test)一下产物......」
听惯了印度咖喱味英语,帕德尼斯鬼使神差地误解成了,「你要我尝尝产物味道(taste)?…… 好的,我来试试。」
于是,这位胆大包天的哥们戳了一指头的实验产物,放到舌尖品尝了一下。一股直冲脑门的甜味让他惊呼不已,原来这产物是比糖还要甜 600 倍的三氯蔗糖!如今,它也成为美国最畅销的人造甜味剂。
斯维达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曾表示,「上帝会照顾该死的傻瓜、疯子和化学家」,这么一看,说得一点也没错啊~
比起甜味,有的就重口了 …
如果说寻找甜味剂的作死历程,尚还充满了甜美的滋味,那么一些科学发现的经过之重口,可就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了。
1793 年,费城爆发了黄热病瘟疫,这是美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疫情之一,超过 5000 人命丧黄泉,而当时整座城市的人口也才 5 万人。为了搞清楚黄热病的病因,一位狠人站了出来,他叫斯塔宾斯 · 弗斯(Stubbins Ffirth)。

弗斯坚信黄热病不具备传染性,为了证明自己的理论,他拿自己当小白鼠,做了一系列令人匪夷所思的疯狂实验......
起初,他只是用刀切开前臂,然后在伤口上涂抹了黄热病患者的呕吐物。出人意料的是,他毫发无伤;
然而,这种刺激似乎还不够,弗斯决定继续升级挑战,他的实验包括且不限于:把黄热病患者的呕吐物滴入眼睛里/将呕吐物放在火上烤,然后吸入烟雾/把呕吐物烘干并制成药片,狂吞不止...... 遗憾的是,他依旧生龙活虎;
不过,这些显然还不是弗斯的极限,到后来,他直接生吞患者的血液、唾液、汗液和尿液...... 但不管怎么作死,他始终没有出现任何黄热病的症状。
1804 年,弗斯将自己的发现发表成了论文,一举刷新了当时学术界的认知。略显遗憾的是,他的疯狂实验并没有真正揭开黄热病的病因之谜,直到 100 年后人们才搞清楚,原来黄热病是通过蚊子传播的。
但弗斯的作死精神,被很好地传承了下来......
20 世纪初,一种名为糙皮病的疾病席卷美洲大陆,仅美国就有 300 多万人「感染」,至少有 10 万人因此丧命。在当时,主流学术界普遍认为是玉米中存在的某种病毒导致了糙皮病,因为玉米种植地区也是糙皮病的高发区。
一位名叫约瑟夫・戈德伯格(Joseph Goldberger)的传染病学家可不这么认为。通过在发病率极高的精神病医院、孤儿院与监狱进行实验,他意识到糙皮病是一种饮食相关的疾病,而非传染病,健康且充足的食物可以使患者奇迹般恢复。

然而,当戈德伯格将自己的研究发表在医学顶刊 JAMA 上后,遭到了大量同行的抨击,大家都怀疑他的实验是一个惊天大骗局。人狠话不多的戈德伯格直接效仿起了前辈弗斯……
最开始,戈德伯格从糙皮病患者的鼻子和喉咙中采集分泌物,将这些恶心玩意放入自己、妻子,还有助手的鼻子与嗓子中;
紧接着,为了更激进一些,他毫不犹豫地把病人的血液注射到了他自己等几位「受试者」的身体里;
最后,为了让实验更加壮烈,他找到了一位患有腹泻的病人,刮下了患者皮肤炎症部位的一点皮屑,然后把这些皮屑与患者的尿液和液体粪便混合在一起,制成了小丸一口吞下 ……
这波狠活下来,以戈德伯格为首的几个志愿者没有一个染病,狠狠打了所有质疑者的脸。糙皮病不是传染病这个理论,也终于被主流学术界完全接纳。同样遗憾的是,戈德伯格至死也没有找到导致糙皮病的营养成分,距离真理只有一步之遥。在他去世 8 年后,人们终于找到了导致糙皮病的真正原因,那就是缺乏维生素 B3。
到了 20 世纪末,又有一位狠人复刻了两位前辈的壮举。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巴里 · 马歇尔(Barry J. Marshall)。
1983 年,当论文被审稿人无情拒绝后,他愤然之下做出了一项疯狂的举动:喝下了一管提取自病人胃中的幽门螺杆菌液。结果,他成功地让自己患上了胃溃疡。这一举动彻底颠覆了学术界几十年来关于胃溃疡治疗的错误观念。

马歇尔的壮举,最终帮助他赢得了 2005 年的诺贝尔医学奖,弥补了两位前辈的遗憾 ~
当然,幸运儿终究是少数
前面这些科研狠人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八字够硬。那要是八字不够硬呢?
18 世纪的化学家们好像都有一个怪癖,他们似乎特别喜欢亲自「品味」自己的实验成果,就像我们之前提到的法尔伯格老哥。而氧气的发现人之一,传奇化学家卡尔 · 威尔海姆 · 舍勒(Carl Wilhelm Scheele)也不例外。

舍勒一生中进行了近千次实验,不仅发现了氧气和氯气,还成功提取了各种有机酸,发现了诸如钼、钡、钨等金属元素,他的实验秘诀在于综合运用视觉、嗅觉和味觉来观察:
舍勒长期沉迷于吸食氯气,尽管这种黄绿色气体有着令人不悦的气味,但他却总是兴奋不已。
此外,他还亲自品尝了剧毒的氢氰酸,并详细记录下了当时的感受,称这种物质气味奇特,但并不令人讨厌,味道微甜,却能让嘴发热,刺激舌头。
更令人咋舌的是,他曾经不顾一切地喝下了砷酸铜溶液,这种溶解在稀酸中的蓝绿色粉末显然没有什么美味可言,但他只是咂了咂嘴,仿佛什么都没发生一样,然后继续做他的实验 ……
1885 年,长期暴露于各种有毒物质中的舍勒,身体终于垮了。最初,他出现了肾病的症状,然后又遭受皮肤病的折磨。到了 1886 年的 5 月 21 日,舍勒的病情急速恶化,最终不幸离世,年仅 43 岁。这位天才化学家,最终还是倒在了品尝实验品的路上。
回首人类科学实验的发展史,科学家们作为最勇敢的拓荒者,在不了解危险,难以避免伤害的情况下,他们只能不惜用自己的身体去进行试错。这里面的幸运者终究是少数,更多的只有千千万万个舍勒们。
这些勇士用一幕幕悲壮故事,为全人类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同时也值得所有后来的科学家们警惕: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身试毒」的行为大可不必模仿。
作为科研工作者,当我们回顾这些先驱们或让人发笑,或让人深思的故事时,更应该铭记实验安全规章的重要性。这是对他们的尊重,也是对自己和未来科学家们的责任。
参考资料:http://charmcityhistory.blogspot.com/2013/04/a-sweet-baltimore-discovery-at-johns.htmlhttps://www.nytimes.com/1999/08/21/business/michael-sveda-the-inventor-of-cyclamates-dies-at-87.htmlhttps://economictimes.indiatimes.com/as-you-like-it/simply-sugar/articleshow/1077323.cmshttps://en.wikipedia.org/wiki/Barry_Marshallhttps://en.wikipedia.org/wiki/Carl_Wilhelm_Scheele历史上有哪些作死的科学家?各有哪些作死行为?怎样评价其行为?,知乎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7736458/answer/74847039《震惊!为回应质疑,他与妻子怒吞病人的尿液和粪便,终于证明疾病不具传染性》,生物学霸,2023-09-05
编辑:GrayPlus题图来源:维基百科投稿:jiangjiahui@dxy.cn
生物学霸投稿征集活动持续进行
好文不怕贵,舍得给稿费
如果你有优秀的作品或者合适的选题均可联系我们
只要被采纳,都能获得丰厚的稿费~
投稿邮箱:jiangjiahui@dxy.cn
合作微信:xuebajundxy
此外可为课题组代发研究宣传,招聘启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