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学术造假的事件屡见不鲜,桩桩件件令人大跌眼镜。既有初出茅庐的新人受职称晋升的诱惑,走上论文造假的不归路,又有根基深厚、多年奋战在科研领域的资深科学家,因一念之差或者被团队成员牵涉,学术羽毛毁于一旦。
更为离谱的是,前不久一位有着「诺奖获得者」光环的顶尖科学家,竟然深陷论文 P 图造假的漩涡之中,论文造假数量高达 55 篇!
事件主人公是 2019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 Gregg L. Semenza,作为诺奖得主,可谓是当代的科学标杆,是无数科研人员梦寐以求、难以望其项背的偶像,却不想也被「论文造假」的质疑缠身。
来源:诺贝尔官网
2023 年 5 月 24 日, Gregg L. Semenza 主动撤回了一篇以通讯作者身份发表于 2011 年 8 月 Oncogene 杂志的论文,这篇论文涉及到多张不规范的图片,例如实验组与对照组小鼠图像相同、凝胶泳道重复、图片涉及 PS 等。显而易见,该论文是被实锤造假了。
来源 :NCBI
除了上述问题,Gregg L. Semenza 被质疑的论文涉及问题多在图片上,多处图像高度相似、图片 PS 痕迹明显、Western Blot 实验图片经不起推敲等,这些明显的缺陷足以给论文打上造假的标签,也为其他研究者们敲响了警钟。
论文图片的作用重中之重,不可小觑
对于一篇质量上乘的论文而言,信息丰富、优美干净的图片是论文的重中之重,所有论文结果均是围绕着图片展开阐述。一旦图片涉嫌造假,对论文本身无疑是灭顶之灾。
图片问题警钟长鸣,才能够为科研人的学术声誉与学术羽毛树立一道防火墙。
那么,常见的论文图片问题有哪些呢?
日前,由爱思唯尔(Elsevier)、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威立(Wiley)和施普林格 · 自然(Springer Nature)等八家出版商代表及相关协会,发布了一份联合指南,指导期刊编辑发现并处理可疑的图像或数据。这份指南不仅适用于编辑把关论文质量,而且对于投稿的科研人员而言,也是大有裨益。
来源:开放科学平台 OSF
这份指南将论文(或手稿)中的数据或图像问题分为三级,每一层级对应着示例和操作列表,供编辑人员审查。
一级图片问题指的是论文中的某些图像改动,或以不影响研究结论的方式「美化」图像,最高级别的三级问题则对应严重的图像篡改,有明确的混淆、捏造证据以及误导意图。很明显,一些被撤稿的论文则是属于三级图片问题。
在此,学霸君以 Gregg L. Semenza 教授被撤稿的数篇论文作为典型,展示部分图片问题。例如,复制和拼合图片,有意识地对原图片进行缩放、裁切、涂改等处理后作为新图片使用,重复使用图片,图片注释错误,篡改图片以显示实验结果,这些问题看似无伤大雅,实则伤筋动骨,务必引起科研人的警惕和重视。
来源:Gregg L. Semenza 被撤稿论文
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规范地使用图片
对于初入科研领域的新人而言,我们应该如何有效避雷,防止因图片问题撤稿,进而影响个人学术生涯呢?
首先,日常在整理实验结果时,应秉承真实、客观的工作态度,保存原始的数据图片,即使图片不够优美,也应该如实记录实验结果,不得随意删除修改。
其次,在处理论文图片时,应遵循出版伦理委员会(Committee on Publication Ethics,COPE)、爱思唯尔(Elsevier)、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等联合发布的指南:
来源:COPE官网
第一,图像应准确地反应数据收集的情况和条件,最小限度地被处理,其次图像不应该进行美化,任何图像修改或处理都不应误导或改变原始数据的诠释,
再者,任何实质性的图像修改或处理,均应在标题、图例或相关文章文本中描述,以允许对实验数据进行准确、公正的解释;最后,对于图像修改,需要明确地在论文内对其解释,改了什么?为什么改?如何改的?
最后,科研人在投稿时,应认真仔细阅读的论文投稿要求,对于图片的分辨率、格式和颜色配比,均应做到细致仔细。并不是图片分辨率越高越好,人为地调大图像分辨率导致图片变大,有时候会让图片更加模糊,还可能使图片颜色失真、锐化、丢失细节信息。不仅有拒稿风险,而且还可以背上学术不端的嫌疑,被杂志社拉入黑名单!
另外,除却遵循最基本的学术道德,科研人也要对于论文层次和质量有所追求。对于高质量论文而言,除了实验结果丰富扎实,高颜值的配图一定是其直观特征之一。在日常制作图片时,科研参考顶级 CNS 配图为例,其分辨率、配色、内容和构图等不仅传递着科学的严谨与精妙,而且犹如艺术品般给人以美妙的视觉享受,无疑会提升论文接受率。
万万不可造假,爱惜个人学术羽毛
近年来,从翟天临论文作假到部分高校教师与学生论文抄袭,在社会上引发了关于「学术诚信」的热议。而国家对于学术不端一直秉承零容忍的态度,这不仅关乎师德师风、关乎学生培养质量、大学学术风气,还紧密关乎国家的科技实力与形象。
来源:教育部官网
因此,对于初入科研领域的新人而言,一定要学术警钟长鸣,爱惜学术羽毛。既要在客观条件上做好学术诚信的防火墙,例如做好实验记录、备份好实验数据、不随意删除修改数据,在主观上也要对学术不端说「不」。
临时的造假与作弊或许能够获取一些显而易见的好处,但是一旦爆出真相,这对于人的长期发展是致命性的打击与伤害,甚至可能将学术前途覆灭!
最后,愿所有科研人清清白白做事,老老实实做人,在科研领域做出一番事业!
生物学霸投稿征集活动持续进行
好文不怕贵,舍得给稿费
如果你有优秀的作品或者合适的选题均可联系我们
只要被采纳,都能获得丰厚的稿费~
投稿邮箱:jiangjiahui@dxy.cn
合作微信:xunbajundxy
此外可为课题组代发研究宣传,招聘启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