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始,联军士兵对这种气体不以为然,可没想在二十四小时之内,他们的皮肤就瘙痒难耐,一些士兵开始吐血。长达六周的折磨后,这些士兵才得以「解脱」。

用「空气」制造「面包」
「在和平时期,一个科学家是属于全世界的,但是,在战争时期,他是属于他的国家的。」——弗里茨·哈伯。 如果没有战争,德国化学家弗里茨·哈伯(Fritz Haber)可能永远不会失去他的妻子与名誉。 19世纪中期,德国正处于人口翻番的时期,百姓们面对着饥荒之苦,但却只能依靠从秘鲁进口的含氮肥料亦或是含氨的鸟粪施肥来提高粮食产量。但是面对人口的爆炸式增长,这些举措只能是杯水车薪,再加之智利硝酸盐矿的日益枯竭、对战争爆发的担忧,令德国人意识到必须要找到能大规模工业化的将空气中的氮加以利用的方法。

1903 年,哈伯与合作伙伴开发出了哈伯-博施法,让使用氮气与氢气大规模合成农作物生长所必需的氨成为了现实。 这项发明使人类从此摆脱了依靠天然氮肥的被动局面,加速了世界农业的发展,也养活了世界上约40%左右的人口。时至今日,世界上超过一半的农业产出,都依赖于哈伯-博施法产出的合成氨。这个成就,让哈伯获得了 1918 年的诺贝尔化学奖,也足以让哈伯成为教科书中的伟大存在。
潘多拉的魔盒
之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狂热的哈伯与另外 92 名著名的德国学者在 1914 年签署了著名的「九三宣言」,加入德军,并主导化学武器的开发。 在他的团队中,还有詹姆斯·弗兰克、古斯塔夫·赫兹与奥托·哈恩三位后来的诺奖得主。 哈伯发明创造的合成氨,不只能用于作物的生长,它同时也是硝铵炸药制作的关键原材料。一战开始后,德军便陷入了僵局,为了加快战争进程,哈伯也一直在寻找能够克敌制胜的武器。


1918年,一心想帮助祖国赢得胜利的哈伯没能如愿,一战结束,德国投降,哈伯的潜心研究在彼时看似毫无意义。由于德国面临巨额赔款,哈伯快速重拾信心,开始提炼海水,获取黄金,希望能够为国偿还赔款。然而无数次的试验和航海研究换取的黄金确实微乎其微,这样的研究并无法产出更多的经济价值,更别说为德国偿还赔款了。 1933年,希特勒上台,狂热的种族主义者发起了一场对非雅安人的洗礼,身为犹太人的哈伯,尽管他从始至终一心为国,但也无法幸免于难。他的研究院也成了纳粹分子的活靶子,他也被迫逃离了德国,流落他乡。他先是收到了剑桥大学的邀约,去了实验室工作,而后又辗转于瑞士乡下。 1934年,哈伯因心力衰竭而永远的离开了人世,他留下了一句墓志铭:「只要被需要,无论战争还是和平,他都为自己的国家服务(He served his country inwar and peace as long as was granted him)。」
从「战争恶魔」到癌症患者的「天使」 由于强大的杀伤性,芥子气并没有随着一战的结束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相反,它作为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代表,成为了战场上一棵丑恶的常青树。 没有人能料到,1943 年的一场意外,让这棵罪恶之树上,开出了一朵小小的「善之花」。 虽然二战期间的毒气战在军事强国之间的应用没有一战那么频繁,欧洲战场上的参战国还是制备了大量的毒气弹。只是大家都忌惮对方的毒气弹报复,一直没有广泛使用。


铸剑为犁 时至今日,脱胎于芥子气的第一代化疗药物已经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但这种「铸剑为犁」的思路依旧值得我们参考。

参考内容:[1]https://news.cancerresearchuk.org/2014/08/27/mustard-gas-from-the-great-war-to-frontline-chemotherapy/[2]https://www.history.com/news/wwii-disaster-bari-mustard-gas[3]https://medicine.yale.edu/news/yale-medicine-magazine/from-the-field-of-battle-an-early-strike/
编辑:GrayPlus
题图来源:网络
投稿合作:jiangjiahui@dxy.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