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科院读了 4 年,我甚至没有做过一次实验,却还毕业了!

2023-08-31 20:11 来源:微信公众号 - ShengWuXueBa 作者:律一
字体大小
- | +
还记得高考填志愿那会儿,身边的人都在说,学工科好,好就业,
然后我也就稀里糊涂的选了个工科专业 —— 生物工程

当时我在的生科院,包含生物工程、生物科学、生物技术和生态学这 4 个专业。
大家认为这 4 个专业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这其实是我在上研究生的时候,我导师在课堂上问我的问题。
我当时罗列了一堆他们之间可能存在的一些细微的差异。
当然,有相关专业的朋友也可以在评论区分享你们对于这 4 个专业之间差异的看法。
但我导师说了一句话:
我认为已经是总结的最好的根本差异,那就是:
生物工程专业授予工学学位,而其他三个专业授予的是理学学位。

这可不是一句废话,因为授予学位的不同,其实也从大分支上就决定了课程设置、培养模式、培养目标、就业方向等各个方面的不同。



理工科?其实可以拆开来说

理工科?
其实可以拆开来说,我们一般将理科和工科统称为理工科来说,
但事实上,二者可以算成两个独立的学科类别。
理科和工科的一个最大的不同,在于它们俩的培养目标不一致。
理科注重于基础理论研究,而工科则注重于应用研究。
一般来说,搞理论的学生,一般后面会进高校搞理论研究;
而工科生,一般会进企业,从事相应的专业技术工作。
下表总结了一些工科和理科之间的差异。


工科和理科,其实存在本质上的差别。
但是目前工科的发展出现了一些问题。



工科理科化


现在大学普遍的教学安排是:
第一学年公共基础课,第二学年专业基础课,第三学年专业课,第四学年专业课+毕业设计+实习。

我现在也忘不了在大一还要 6 点早起去上早自习的日子
大一的课程很多,但大部分都是一些公共基础课。
比如英语课,大学数学,大学物理,无机化学 …… 很基础,但是课时安排的满满当当。一整个学年几乎都在上课中度过。
第二学年开始专业基础课的学习。
我的专业是生物工程,专业基础课包括普通生物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实际上一整个学年也是在上课中度过。
到了第三学年了,开始专业课的学习了。
我们开始接触发酵工程、生物分离工程、细胞工程等专业课程。说是工程类学科,但我们也基本上都是在教室中度过
最后到了大四,大四干嘛啊?你以为是做毕设加实习吗?实际上是考研!考研!考研......
这是个大问题,我学了个工科,读了 4 年书,摸了一个月不到的仪器设备,甚至连移液枪都不会用,就毕业了,这出来工作能干嘛?
难怪人家公司不要!

这反映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工科教育对实践教学安排越来越不重视
这里面有多方面的原因。
例如,实践能力考查转变成理论知识考试。
就拿用移液枪这么个小工具来说,很多学校竟然也开发了卷面上的答题来考查同学们是否掌握它的使用方法。
「移液枪分为两档,我们吸取溶液的时候,先按到第一档,吸取液体,然后打出液体的时候,再按到第二档,才能把溶液转移出来 ……」


你要学会用移液枪,你就拿一把移液枪用一下不就好了,写这么大一段文字,还去用来给学生考试?
另外,工科生考研的比例也越来越高。
考研,主要以理论知识的考查为主,这导致了工科学生转向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大三以及大四阶段的考研备考,实际上也挤占了本应该用于实践实习的时间,这进一步加剧了实践教学的边缘化。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现在开发了越来越多的软件,可以在电脑上直接模拟实验操作。用鼠标点两下,这加点什么,那加点什么,反应就完成了。
但现实的操作中,是如此吗?
加入的试剂有没有毒,有没有腐蚀性,是不是易挥发?
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这些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而这些虚拟的软件不可能全部都做到。
这些软件看似是辅助了实践教学,但实际上往往适得其反,反而扼杀了学生的思维。

最后,还有一个原因,是教师用理论科学的方法解决工程问题,追求论文发表,忽视实践创新,导致学生的就业能力很难满足企业需求
国内高校评职称,唯论文的评价体系依然占据主流。
虽然目前很多专家学者提出破除科研水平的论文评价方案,这一现象有所改观,但要改变这一趋势,也非常困难。
这一科研背景下,也导致了工科的学生往往更偏向于从事理论科学研究,发文章,对于本职工作却不够重视,这也加剧了工科的理科化。

结语
工科理科化是一个趋势,并非一日之寒。
想要扭转这种趋势,也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达成。
况且其背后复杂的成因,决定了这是一个大议题。
非常欢迎大家能够在评论区说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大家一起讨论。

参考文献

[1] 杨洁,叶雨婷,王浩昆. 如何破解工科人才培养困局(一)[N]. 中国青年报,2023-05-08(005).

[2] 孙康宁,傅水根,梁延德等.赋予实践教学新使命  避免工科教育理科化[J].中国大学教学,2014,No.286(06):17-20.

[3] 苦学四年企业没法用,工科教育怎么了?中国新闻周刊, 2023

.[4] 韩琨. 工科教师缘何理科化[N]. 中国科学报,2014-12-04(005).

[5] 杨士勤.改革工科教育必须解决生产实习问题[J].中国高等教育,1986(07):18-20.

[6] 杜岩,谢谟文,李长洪等.新工科背景下自然科学理论融合教学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22,No.161(01):43-47.


来源:掌桥学术
文章内容仅做学术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和平台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编辑: 王凯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