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一丝解脱的欢愉我审视着自己的「杰作」,只是看着看着心里那不多的欢愉也渐渐被马斯克的一句话占据:「大多数学术论文都毫无价值」。突然一声惊雷打断了我的思绪,看着窗外瓢泼的大雨不禁悲从中来:
「我到底研究了个啥啊?以及,我早上晒的被子还没收啊!」

来源:知乎
暑假里,那些和学霸君一样得到喘息机会的研究生们,断断续续地回溯自己课题的推进情况 —— 这个过程并不轻松,经常会上到哲学层面的追问:
「我在干啥?我做了什么?有什么意义?」

这个问题,在学术圈里不断有人追问。
一个月前,颜宁的一条微博在科研新手中激起千层浪。
她参加了一次博士生的推免面试,应试者大都是国内生物医药领域资质和履历最好的本科生和硕士生。在常规提问之外,颜宁问了应试者们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
「假设时间来到 10 年后,你已经成为一名 PI(Principal Investigator,即独立带领一个实验室的博导),你拥有所需要的所有资源(优秀的科研团队、充足的经费、完善的实验设备、大把的时间),那你最想探索的科学问题是什么?换一种说法,这一辈子有什么科学问题或者技术难题,你能解答或者突破,就觉得今生无憾了?」

结果没有一位的回答让她眼前一亮。
「颜宁之问」的底层命题
颜宁的问题,问的是选课题。做科研有方向,选课题很重要。遗憾的是,大部分研究生在学术生涯的起点,却很少有人能找到。
颜宁在微博里说,有近一半的学表示现阶段还没想过这个问题,还有人讲的是文献中比较具体的小问题,有人大致说了自己感兴趣的方向,但却对该领域的头部实验室一无所知。

从面试的技术角度分析颜宁的提问,这个问题包括独立科研和充足资源两个假设,提问的落脚点是「今生无憾」的重大课题。于是,我们不难得到一个比较容易对标的等效问题:最感兴趣最想解决的诺奖级课题是什么?
颜宁说这个问题她也与年轻学者交流过,她希望年轻学者们要有大梦想和高目标,第一步最重要的,就是寻找值得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的问题 —— 说白了,就是选好自己的课题。
有网友说,可能大部分博士毕业生都很难给出一个让人眼前一亮的回答。此言非虚。
Adam Ruben 博士曾经在 Science 发文「忏悔」自己的「罪状」:原谅我,科学家们,因我犯的错。

Ruben 说有时候觉得自己像个骗子,做着没啥用的研究。原文措辞为「performed research」,非常精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博后尚且如此,那作为初入学术的新人或是刚进入新的课题组的博士面对即将到来的选题任务更是有些手足无措。
这时候你需要一颗「苹果」
作为一个学术新人,「颜宁之问」所带来的最直观的思考便是:一个好的研究从选择课题的那一刻就开始了。好的课题「内外兼修」,就像找一只好看又好吃的苹果,起步阶段看着漂亮,刚入手闻起来香,咬下去味道还好。
这样的苹果怎么才能找到呢?

为什么是苹果?
水果有很多,相比于苹果,榴莲的热度更高;无花果除了好吃还有药用价值;咖啡小众且独特。那么,为什么要选苹果?
因为我们的这块地(实验室)最适合养苹果,包括这里的气候环境、土壤质量、政策补贴等等。——课题选得再好,不能实现也是徒劳。
选题的可行性,主要看两点。客观上,课题组的研究方向、实验室的条件、合作资源、经费保障、研究年限(在理想情况下毕业之前能不能做出成果)等。之后才是主观上的,研究生的知识结构、研究能力、对课题的兴趣、理解程度等是否具备;因此,在考虑选题的细节之前最重要的就是根据现有的客观条件,选择最符合自身的「苹果」。
金苹果银苹果,都不如自己喜爱的青苹果
当找到了自己需要的是「苹果」后,接下来需要面临的问题就变得更加的细致:苹果有那么多的品类,我又只能挑一种,我该怎么选?
对同一个事物的好恶之别,是人性使然。有的苹果金光灿灿让人一看就觉得潜力无限,但我就是抗拒金色的东西,面对金色的苹果提不起兴趣,那肯定是会 严重影响深入研究苹果的主观能动性的。
做科研很艰苦,做课题很难。如果不是发自内心地觉得有意思,在遇到困难时就很难坚持下去。兴趣不仅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最强的内驱力。
常见的情况是刚开始觉得有意思,课题推进顺利的时候觉得有意思,一旦遇到挫折,就觉得没意思了。
这种情况很难避免,所以在寻找选题的时候自身的「求知欲」是很大的考量因素。比如说我就是好奇为什么青苹果和红苹果比味道如此特殊,在这个问题里,对于结果的渴望不仅是「我需要一个课题来保证我的学业」,更大的渴望是来自于自己的「求知欲」,有了好奇心的加持,我让自身的动力更加的充足。
当然,在很多时候,研究的推进遇到挫折会令人丧失兴趣,也不要着急放弃,这是学术训练的一部分,也是人生的必修课。能把不感兴趣的事情做好,本身是一种过人的能力。以后工作了,状态多半如此。
「走近科学:苹果不为人知的秘密」
苹果大家都知道,也都见过。而且选择苹果的人也不少,那么你研究的苹果凭什么能在众多的苹果中脱颖而出呢?是创新,是那些苹果不为人知的秘密!
这是对「苹果」的更进一步的细化分析,如果说在这之前是根据自身与客观的条件来选择自己合适的苹果,那么这一步就是要找到和你一样选择的人他们在这种苹果上做了什么研究。比如「青苹果和红苹果比味道如此特殊?」你发现很早就有人做出解释了,那你重新做一遍就属于「创新性不足」了。

要让苹果在你手上有新意,意味着需要创新和原创。创新,可以是提出新命题,探索新规律,寻找新方法,也可以是对已有理论的新组合。原创,则是从已有研究结果中另辟蹊径,以新的观点和角度出发,进行差异化研究。
创新和原创,选题中择其一用已经足够,两者都能靠上那就更好,切忌为了创新而创新,脱离了实际。
当然,选题的时候,如果发现自身感兴趣的话题没有足够的创新性,那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不妨考虑将它与其他学科联动起来,比如青苹果不一定跟特殊风味有关联,但是不是有某种药用价值呢?或者青苹果和红苹果比比较不容易招虫害呢?
我的苹果,大家看了都说好
青苹果和红苹果比味道更加特殊,那么,青苹果的特殊味道对吃苹果有什么影响呢?这就是需要在新意的基础上对意义的挖掘了。之前的步骤是在尝试将客观条件与自身兴趣进行的「自我和解」与「自我肯定」,那么现在就是要其他人也对你的研究进行肯定。
比方说,研究出了青苹果的味道,那么这个味道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这个原因会对苹果的培育有什么指导性意见?人吃了有什么好处或者坏处?等等。如果有,哪怕是负相关,那便是有意义的。如果说青苹果的味道确实特殊,但也仅仅是味道有所差别,那么虽说研究有结果,但很难变为成果。
某种程度上,有意义是一件比较主观的事情。
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意义」的理解也各不相同,这也成为研究生们自我怀疑的焦点。

有时候导师认为有意义的课题,研究生却未必会觉得有意义。这时候,大概率应该听导师的。读研之前,学生都对导师的学术水平了解过,能拜入门下,代表认可导师的学术水平,理应认可导师对课题的判断。
科研也不乏有「无心拆柳柳成荫」,「东边日出西边雨」的情况。很多时候,那些所谓的意义,是做着做着才慢慢显现出来。文献和实验积累得多了,对于研究便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可能这些理解让你发现这个研究中的新思路与意义。
当然,正因为主观,意义也时常在变。研究生们经常会在读研的中期怀疑课题没有意义,这就有点尴尬了。更尴尬的是,有时候导师和研究生都觉得有意义的课题,专家们却不这么认为。这类情况实属少数,真遇到也莫慌,还是听导师的意见进行修改即可。

研究生选课题的时候,除了考虑课题本身的科学效用之外,还得考虑课题对自己的效用。比如课题可以拆分成几个阶段,到哪个阶段能发什么档次的论文,到哪个阶段足够毕业,到哪个阶段算出彩 …… 最好的课题是能尽快发表论文,先达到毕业要求,然后再安心追逐更高的学术理想。
如果说选择的课题能兼具上述的所有因素,那可谓是一颗「完美无瑕的苹果」了。在更多时候我们没办法做到面面俱到,但在最初选择时,跟着这个思路走也不失为一个好的思路。
可是,我喜欢吃香蕉……
如果导师给的课题,研究生不喜欢,或是自身条件不足,或是碰到难题推不动,这时候就需要换课题了。
虽说是换课题,但本质是一次重新选课题,除了继续把握上面的五个原则之外,还需要注意下面几个方面。
第一,耐心沟通,寻共识
我不仅喜欢香蕉,而且我观察香蕉很久了。所以虽然要拔掉苹果树重新开始,但我能保证香蕉可以种出来!
换课题免不了跟导师谈,一定要做好沟通工作。
沟通前,要仔细准备,不仅要有充分的理由,还得有大致的方案。方案最好有几个,这样讨论的时候才能有的放矢。另外,寻找合适的沟通时机也很重要,这就看学生对导师习性的揣摩了。
诚恳沟通,不兜圈子。别怕导师有意见,导师不开心是很正常的,发发牢骚也很正常。换学生的课题,导师也要付出「沉没成本」。搞不好导师的成本还更高,研究生做的项目如果恰好是某个课题,耽误了课题进度,导师作为负责人就不好担待了。

第二,算好节点,留时间。
拔了苹果树,种完香蕉树,结果已经冬天了……甚至连苹果都没得吃。
导师同意换课题,不代表万事大吉,研究生得仔细算算时间够不够用。
新课题要分几个阶段,每个阶段要做哪些工作,再碰到困难应该怎么办。最晚什么时候发够毕业的论文 …… 这些都该想清楚。
尽量往前赶,即便后面有困难,让困难早点来到也是好事,起码在时间上留有富裕。
第三,迈小步子,存关联。
虽然最后选择了香蕉,但是它和苹果是否存在共性?这些共性对后续研究香蕉是否也有帮助呢
准备换掉的课题,无论是没做好还是没做出来,都是有用的,一样可以写在毕业论文里,支撑读研期间的工作量。
所以,换课题之前,要想好新课题跟旧课题的关联,跨度不要太大,最好是有比较强的关联,这样将来才能写进论文里。
每个小命题都能归结到一点,这就叫有的放矢。否则写出来的论文,几个部分之间逻辑性不强,很容易把答辩组专家看迷糊。
课题的选择跟人生的选择一样,不仅重要,而且会经常引发自我怀疑。身为学生所能做的,就是提前盘算好,然后坚定地走下去。
选择时多用点心思,免去将来换课题时的麻烦。如果实在要换,也一定要避免重蹈覆辙,浪费自己宝贵的读研时间。
编辑:GrayPlus
题图来源:网络
投稿合作:jiangjiahui@dx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