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科研是金庸武侠小说,你是郭靖还是乔峰?

2023-07-26 18:33 来源:微信公众号 - ShengWuXueBa 作者:GrayPlus
字体大小
- | +

金庸武侠小说想必各位都不会太过陌生,就算未曾听过「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也在电视荧幕前一睹看过各种改编的影视剧。
金庸武侠小说作品集
金庸先生的作品对于中国武侠的影响不可谓不大,但要说这些武侠作品和科研有什么一星半点的联系,我想大部分人都和我一样觉得匪夷所思。直到我遇到了徐鑫老师
第一次关注徐鑫老师是因为他在网络上的一篇文章《科学家告诉你全真七子打败东邪西毒的正确姿势》,为了阐述学术论文中「适当干扰能促进整体的和谐运行」这一理论,作者利用了全真七子的天罡北斗阵作为类比,让这一晦涩的理论瞬间变得简单明了。这是我阅读过的「最有趣的文献解读 」。后来徐鑫老师又陆续创作了许多用金庸武侠来解读科研的文章,比如《金庸群侠之遗传学分析》、《鸠摩智逃离科研的 3 个理由》、《丘处机的招生》等等,每一篇都令我大为惊叹 :「原来科研竟是如此江湖味的一件事!
近日我注意到徐鑫老师的新书《晴耕科研,雨读金庸》正式出版,书中除了编排整理以往的创作之外,更是补充了大量的新内容。作为这个系列的忠实粉丝,学霸君联系到了这位颇具「侠客风范」 的徐鑫老师,听听他如何讲述自己的科研人生,以及关于这本著作的想法。以下为徐鑫的自述。


我的科研江湖
武林绝学
我一直以来的研究方向是表观遗传学,最近的主要工作是研究表观遗传学对白血病的影响。其实科研和武学一样,研究方向就是好比功法,有的人选择外功心法有的人则偏爱内功心法。而研究的内容,比如说针对白血病的研究,这就是具体的武学秘籍,是我们在前人的经验中进行的领悟与探索。当我们团队首次发现了一种组蛋白去甲基化酶抑制剂时,这就好比在习武中领悟出了全新的招式。
白血病也有「血癌」之称,因此在我的研究过程中会更为注意癌症方面的研究及进展。这方面的关注给予了我不少创作灵感,「一个癌细胞的奋斗史」 系列文章就由此而来,也收到很多读者的正面反馈。
华山论剑
在我从事科研的这段时间,我去过美国进行博士后的研究工作,也去过德国访学,不同的地域都给我在科研上带来了不一样的感觉。当然,需要声明的是这只作为我个人的所看所想,并不全面与客观
美国,给我的感受是体系健全,基础设施、体系、架构包括订货、实验员系统都已经是相当完善的,就像是武林之中的「少林寺」
德国,给我一种日趋老迈、日薄西山的感觉。如果拿武林作比的话我觉得更像是《天龙八部》中「大理段氏」
为什么这么说呢?30 年前我同事去德国所认识的同事,30 年后那批同事还在那,还是主要的领导人,年轻人非常非常少。我在那边有个关系很好的老师,他和我聊天说他有个同事请了十几年的病假,拿着基础工资不上班。所以说这样的一个体系很难和我们国内的相比,再比如说我要赶班车五点半左右会下班,但是实验室里已经就是没什么人了。
最后谈谈国内的科研环境,可谓是金庸笔下《倚天屠龙记》里的 「明教」,人才济济。如果用四个字来形容,我认为是 「生机勃勃」 的。就比如说我当时所在的实验室,做过很多的内容,研究方向非常丰富,提供给同学们的科研机会非常多。我是 2003 年读的研究生,将近 20 年过去了,我当时所在的实验室如今已经是国内非常厉害的实验室了,能发表很有影响力的文章。我能感受到国内科研环境发展之迅速,我认为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中国人聪明且勤奋,人力优势加智力成本是可以推动国内科研环境迅速发展起来的。

「九阴真经」是怎么样写成的
兴之所至,提笔成书
我自 2013 开始写作,当时并没有固定的内容,看到什么好玩有趣的就会写,就比如我当时写了一篇《为什么你不需要基因检测》,因为当时基因检测的公司很火。也写过一些同我专业不相关的内容,例如激素类的文章,《一日成瘾》《一日夫妻百日恩的秘密》当时写的这些文章并不是说我刻意去创作的,而是有种福至心灵的感觉。

一直以来我对文科就很感兴趣,它也非常影响我看待理科的一些观点。我个人认为一个人的心智构成分为三方面:「」,」,。才即才华,学为学问,识则代表眼界、见识。我认为我的心智中,才占据主要的位置,这并不是说我自诩才华过人,只是说我看待问题往往会才学为先,以人文的视角来看待自然

同时我也在创作中尽量避免去输出一些主观的看法,因为我觉得影响力也是分为三方面的:逻辑的(比如哲学,自然科学)、 信仰的(宗教)、 趣味的(艺术)。很显然我将自己的创作定位更偏向于趣味性的呈现,倘若去输出一些主观的看法,难免带有一些说教的意味在,这是属于逻辑的范畴。如果作品中带有逻辑的说教便会削弱其艺术性
为了存活于世,还是快意江湖?
很多人好奇我从事网络创作是否赚了不少钱,我可以很坦率的告诉大家,并不赚钱。自公众号开放打赏以来,我至今共计收入 1076.92 块,最高的单篇打赏也不过 292 元。
那么我为什么依旧坚持创作呢,我觉得带给我的是额外的平衡与满足。比如,虽然我的公众号订阅量只有 4000 多人,但我知道其中不乏一些学术界的牛人。书中有一篇是《发了顶刊,为什么金轮法王并不快乐?》,当时写完发表之后,一位 UCLA 的化学博士特意来和我说非常喜欢我的文章,并给我打赏了 20 块。
还有讲座,这些在高校讲座的经历,说得庸俗一些就是满足了我的虚荣心。是属于「有什么事儿你可以拿出去吹一辈子」这一类的事情。
出书后,我有一种微妙的感悟,我把我的爱好变成了一件有 「意义」 的事情。《晴耕科研,雨读金庸》这本书在发布之后的 48 小时卖出了 120 本,这或许并不是什么很好的成绩,但我想说,这 120 的读者中,倘若有一两个人因为这本书踏上了科研的道路,又或者有的读者看完之后对自己的科研道路有了新的启发。这便是我所说的 「意义」。前面我说过我研究的是表观遗传学,我觉得这些事可能我的表观遗传已经有了一定程度上的影响。这不仅仅是因为金钱所能衡量的。
我在书中有一章《洪七公的平衡》当中也探讨了这个问题,科研人需要一些额外的平衡与满足来支撑他们。
《晴耕科研,雨读金庸》目录
秘籍要诀
《晴耕科研,雨读金庸》,其实就是一本用金庸小说解读科研学术的书
对我不熟悉的人可能会想,金庸小说怎么和科研学术扯上关系了?金庸小说和具体的科研学术关系确实不大。很难想象相对论、DNA 双螺旋、人工智能和萧峰、郭靖产生联系(也许对人工智能需要持保留态度)。但是,具体科研学术背后的考虑,就完全可以从金庸小说中得到启发。
比如做什么样的科研,怎么做科研,以及为什么做科研,这是 3 个科研学术的核心问题,它们的回答会直接影响具体科研学术的实现。而练什么样的武功,怎么练武功,以及为什么练武功,也是无时无刻不环绕在金庸人物耳边的灵魂拷问。正是在这一点上,科研与金庸武侠取得了共鸣。
这本书所作的,就是将金庸武侠小说代入学术科研世界,希望以金庸小说为引,得到对科研学术的一点启发。
那些对科研学术本身不感兴趣、但却是金庸迷的读者,也能从这个角度来重新看待金庸小说,得到一些有趣的发现。
另外,书的很多章节中,都同时选择了真实科研世界中的一些故事。这些故事都有出处,反映了科研学术世界的真实情形,极具启发意义。在描述这些事实时,我强调的是其中所作的思考,而不是对事件的刻板复述。这受到了《左传》的影响,《左传》对事件常一笔带过,但用大量篇幅介绍人物对话,其实就是凸显决定事件进程背后的思考,这才是最重要的。

金庸之于《晴耕科研,雨读金庸》
自娱自乐,更是自得其乐
在我开始创作金庸武侠系列之后,很多人都问过我这样一个问题:你觉得自己在金庸小说中是谁。我觉得这个问题要从 3 个层面回答:
1. 我想成为谁?
在我心里,一直希望自己成为的人是《笑傲江湖》中江湖人称 「潇湘夜雨」的莫大,不似左冷禅的冷酷霸道,不似岳不群的装腔拿调,更不似冲虚道长和方证大师的飘然出尘。莫大这个人物从始至终都显得不是那么出彩,可是莫大始终坚持内心的准则行事,这位手拉胡琴的枯瘦老者,也不失为一位真正的侠客。

他给我的感觉是最符合一个科研工作者的:低调做人,高调做事
2. 我适合成为谁?
我觉得我比较适合成为马钰这样的人,在《射雕英雄传》中他特意来教郭靖内功。善于识人优点,传道受业解惑。当然我自知离这个境界还差得很远。

3. 我现在是谁?
第三次华山论剑,当时郭靖杨过等人上华山发现了一些年轻人正在华山上进行所谓的比武论剑,这些年轻人兴致勃勃的争夺着天下第一,完全不知旁边观看的这些老人乃是武林中的前辈高手。而我,现在更像是这些自娱自乐的年轻人
日月之于萤火
和以前相比,金庸武侠的影响力在年轻人中有所减弱,90 后 00 后之中对于金庸作品的认同感或许并不高。但我也遇到过一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读者,非常喜欢金庸先生的作品。也遇到一个参加夏令营孩子,读过全套的金庸小说。并且我也发现在知乎每隔一段时间就有一个关于金庸小说的热搜,热度甚至大于《三国演义》,《红楼梦》和《斗破苍穹》之类的作品。
在我看来,金庸先生对于我的这本《晴耕科研,雨读金庸》便如日月之于萤火。我不敢奢望我的这本书能为金庸武侠带来什么,我似乎也无法承担这样的重任。金庸先生的作品有他自己的发展道路,我也从不担心金庸武侠世界会就此埋没。我相信以后也会有像我这样的人,会从不同的角度来解读金庸武侠。
金庸先生
最后,要说想对科研道路上的年轻人有什么想说的话,我想就是尊重自己的内心吧!内心驱动是一股很强大的力量,一定要选择自己内心想要的方向。有时候如果客观条件的限制,比如专业方向,那至少我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研究领域或者自己喜欢的科研风格。一定要做自己内心愿意的事!
同时,也非常希望感兴趣的各位能有机会阅读一下《晴耕科研,雨读金庸》!

我们将在评论区随机抽取10名读者赠送《晴耕科研,雨读金庸》实体书哦!



题图来源:网络编辑:GrayPlus
投稿:jiangjiahui@dxy.cn

编辑: 王凯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