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一公:拿出经费,放开手脚,一定有人能做出划时代的研究

2023-07-23 19:30 来源:微信公众号 - ShengWuXueBa 作者:生物学霸
字体大小
- | +
来源:《中国教育报》作者:施一公,中国科学院院士、西湖大学校长
施一公丨图片来源:网络
培养应对未来挑战的拔尖创新人才
我国有丰富的科技人才资源和储备,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研究人员规模稳居世界首位,但实际创新能力和真正改变世界的颠覆性科技成果较少。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如何培养应对未来挑战的拔尖创新人才?
在此提 4 点建议:
一是信任支持。要拿出一定经费,让科学家放开手脚,选择更冒险、更有挑战的研究方向,一定有人能做出划时代的研究。
二是重视青年。自然科学领域发明创造最佳时期是 25 岁到 45 岁,2000 年以后诺奖得主取得获奖成果平均年龄大约在 41 岁,这个年龄段是科研生涯中最富创造力的黄金时段。重视青年就是重视未来,希望早发现早支持有突出创新潜力的青年人才,给足机会、给足条件、给足待遇。
三是开放合作。从创新活动一般规律看,不同国家、地区、种族和文化的人聚在一起,能产生强烈思维碰撞,能带来催生创新的独特力量。大学应该成为中西方科技文明交流的参与者和推动者,探索灵活多样的合作方式,营造包容多元的文化环境,让创新的火花持续迸发。
四是学科交叉。进入大科学时代,有组织科研成为重大科技突破的必由之路,学科交叉研究的重要性成为共识。想真正实现实质性学科交叉,体制机制性突破是必需的,除科研组织方式变革外,跨学科人才培养也应跟上。如果在主学科上少学几门课,用来学习跨学科课程,表面看似乎基础不够扎实,实际上可能会收获意想不到的精彩,培养出具有 「 跨界 」 思维能力的拔尖创新人才。




编辑: 王凯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