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慧祥的自杀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在其自杀的 3 年半之后,他的导师 —— 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前终身教授李涛被国际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开除了 IEEE Fellow 资格。

在此之前,因为此次事件,李涛已经受到了多次的惩罚,先后被佛罗里达大学停职、美国计算机协会(ACM)开除会员资格,并断绝一切联系。
对于陈同学而言,「正义」虽迟但到,但在这场悲剧中,这段师生关系里,每个人都是输家。
一篇「夺命」论文导致的悲剧
时间回到 2018 年,这年的 12 月,陈慧祥向计算机体系结构国际研讨会(ISCA)投稿了一篇论文。幸运的是,在次年 3 月,他的论文被这一顶级会议选中,需要在 5 月下旬定稿提交。
正是在这修改论文的两个月里,陈慧祥走进了人生的 「 死胡同 」。
在修改论文时,陈慧祥发现,很多实验设计和现象与提交的论文结论都不一样,这是一篇充满了错误的论文,自己并没有能力在截稿日期结束前将论文圆满地完成。
于是,陈慧祥向导师李涛申请撤回这篇 「 问题 」 论文,但是导师并不同意,要求他将这篇论文发表后才可以毕业。在导师的威逼之下,陈慧祥只能通过编造数据来推进这篇论文,心里不愿,但却无可奈何。

论文最终还是如期发表,但也让陈慧祥彻底地陷入了困境之中。他多次与导师李涛沟通,要求撤稿,甚至还激烈到「差点叫警察」,他害怕这样一篇具有明显问题的论文被同行看出问题,影响自己的学术声誉和学术生涯。

最终,走投无路的陈慧祥在 ISCA 举行的十几天前选择了在实验室自缢,希望通过自杀的方式来弥补自己的过失。
在陈慧祥去世后,一些同学和知情人向媒体透露,陈慧祥在自杀前,长期遭受导师的野蛮对待。尽管发表了不错的论文,依旧会收到许多来自导师的负面评价。在繁忙的读博期间,甚至还要帮导师做许多诸如除草、开车接送家人的私事。
毫无疑问,这样的一段师生关系并不和谐,导师对学生的学术欺凌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事实上,这样的案例还有不少,个别导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问题引发的关注在社会上也造成了广泛而且恶劣的影响。


当然,在谴责这些无良导师的同时,我们也不能无视那些和学生打成一片的「神仙导师」。
不一样的温情导师
近几年来,网络上经常会有一些「神仙导师」走红,引发网友们的热烈讨论。
在知乎上,一个关于「神仙导师」的问题有着 1000 多个回答,许多同学都分享了自己和导师之间难以忘怀的瞬间,可以说是妥妥的热门问题。

有网友分享了自己因为失恋郁郁寡欢,导师知道后特意发来消息安慰自己的故事。

还有导师在看到学生吃泡面后,就给打钱让去吃点好吃的。

还有一些导师因为招生要求而走红网络,比如南方医科大学心理学系的邹来泉副教授。其在课题组的微信公众号发文就课题组氛围,对学生的要求,以及补助等问题进行了诙谐幽默的阐述,诚招领军学生,俨然一副要靠学生「起飞」的架势。

除此之外,还有网友在豆瓣小组 #今天被导师关爱了吗# 上晒导师,称其导师在群聊时让大家恋爱满一个月的找自己领取 800-1000 的奖金,还会在过年时给大家包红包。

对于这些神仙导师们,不少网友都在评论区表达了自己的羡慕之情。毫无疑问,神仙导师的走红,反映的其实是当代研究生对一段良好师生关系的需求。
走出相处困境,构筑良好师生关系
一直以来,导师和研究生的师生关系都是一个大家十分关注的问题。不同于中学和大学,当我们步入研究生时代,与导师的关系就不再是简单的你教我学。

导师要指导学生课题,学生则要勤奋 「 搬砖 」,导师和研究生之间更严格地说应该是一系列的合作与利益关系。但在导师和研究生之间,自身条件并不对等,导师往往有着决定研究生是否可以毕业的权利。
权力势差的存在意味着学生在很多时候只能忍受导师的学术欺凌,但却求助无门,这也导致了许多师生冲突和悲剧的产生。
事实上,对于研究生来说,尽管在一些时候,我们扮演着 「 弱者 」 的角色,但在面对学术霸凌时,我们并不应该坐以待毙。
如果在一段师生关系中感受到自己不受尊重、被贬低、悲伤、沮丧或愤怒,那就应该认真寻求帮助,对霸凌行为说不,并认真做好离开的准备。
很多时候,所谓的 「 坚持 」 和 「 忍让 」 并不是唯一出路,只要相信自己的潜力,未来便有无限可能。
不论是作为学生还是导师,都需要意识到在这段关系中的「 边界感 」。
题图来源:网络编辑:GrayPlus
投稿:jiangjiahui@dx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