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里学霸君小时候每次偷懒不想写作业,都会编出一些极其离谱的借口来侮辱老师的智商;
比如「作业被狗吃了」「书包被劫匪抢走了」「路上遇到火灾烧光了」之类的。
当然,这样做后果往往是被老师臭骂一顿,然后哭着把作业补完;
但倘若编造借口的人不但不是小学生,甚至还是成熟的科研人,又该由谁来罚他们「补作业」呢?
「电脑中毒了」
近日,著名学术打假团队 PubPeer 网站上曝光的一篇文章在社交媒体上「小火」了一把。
图片来源:Food & Nutrition Research (FNR)
这篇来自我国河南大学的文章于 2021 年 5 月发表在 Food & Nutrition Research 上,随后于 2022 年 9 月被指出图片存在问题:在不同的实验条件下得到了完全一致的图片结果。
而随着这篇文章得到关注,人们在仔细阅读后惊讶地发现,这篇文章中的「图片重复」可不是一处,而是遍地开花——相同的图片有直接复制粘贴的,裁切不同部分的,修改亮度的,旋转方向的……搁这修炼影分身之术呢?
图片来源:PubPeer
说实在的,对学霸君的读者来说,这类图片误用的论文翻车应该早就算不上稀奇了;但真正把这个故事拔高到了它不应该有的高度的,还得是这篇文章的通讯作者,Gangjun Du 今年 5 月在 PubPeer 官网上的回复:
「我立刻去跟这篇文章的一作讨论了图片混用的问题,混用是因为数据库被病毒攻击了导致他看不见标签,但我们的数据都是有效的……」
图片来源:PubPeer
学霸君是受过严格训练的,无论多好笑我都不会笑,除非忍不住。
看来随着时代的发展,编借口也要与时俱进——从作业被狗吃了到电脑中病毒了……
网友也是针对这个回复开起来地狱玩笑
图片来源:评论区
当然,打假人也不是好骗的——Dr. Du 提供的理由很快便得到了回(爆)应(杀):
哪怕您这篇文章是一作电脑中毒导致的图片混用,那么且不提作者这么多年没发现中病毒已经很离谱了;下面好几篇您担任通讯作者的文章,每一篇都是不同的一作,每一篇都是因为电脑中毒导致图片混用,敢情您整个课题组这么多人用的都是同一台电脑?
图片来源:PubPeer
好奇的学霸君也每条链接都点进去看了看,好家伙,真是同一个世界同一种病毒,甚至连回应文案都懒得换一下,全是复制粘贴的……
而这个「电脑中病毒」的通讯,一周内被质疑了近 20 篇文章。


数据没了,赖地震
学霸君觉得吧,Dr. Du 这种电脑中毒的理由输就输在格局不够打开,太常规了;还是得向隔壁日本同行学习一下怎么骗人更有说服力——
今年 4 月,日本冈山大学发布了一份针对学术不端的调查报告,指出该校的神谷敦典(Atsunori Kamiya)于 2019 年发表在 Nature Neuroscience 上的文章中伪造了部分数据。


在调查组询问神谷敦典为什么数据存在问题时,他坚定地宣称,
「在2018年 6月大阪北部的地震中,保存了我们所有实验数据的硬盘摔落地上导致故障报废;而记载了实验结果的纸质资料也因地震,冰箱和药品架上的药液瓶等掉落泼洒,导致这些被药液浸泡的资料无法辨认,最终只能出于安全因素将其销毁;
而论文中之所以出现数据问题,便是由于图像混淆造成的。」


怕造假数据被发现,直接把电脑扔了
话说回来,科研圈这种离谱到姥姥家的造假借口,真的太多了。
去年,日本名古屋大学也发布了一份针对学术不端的调查报告,报告中这位博士生为了让造假数据「死无对证」,把实验室一台公用的苹果电脑直接扔了……扔了……扔了……

且不论这种记录方式完全不符合实验室的管理规定,同时网络后台记录显示这位博士也压根就没有上传过所谓的原始数据;你这直接把电脑扔了算咋回事呢,底线在哪里,道德在哪里,电脑又扔在哪里?学霸君马上去捡(不是)。
言归正传,调查结论显示,这位博士生从实验早期就开始了伪造数据的行为,而且伪造数据数量极大;且正是凭着这样的造假,这个博士在事发前已经发了一篇 Nature,一篇 ACS Applied Nano Materials,以及一篇 JACS。

虽然根据名古屋大学发布的声明,这位造假博士参与的 3 篇论文都被要求撤稿;但这期间耽误的人力物力财力,总归是无法挽回的(学霸君主要还是心疼电脑)。
而「电脑丢了」这种借口甚至也不是第一次发生。2016 年,一篇发表在 Science上的论文指出,海鲈鱼的幼体不但会吃微塑料颗粒,而且相较于它们的天然食物,它们还更偏好吃微塑料。

但作者 Oona Lönnstedt 的同事 Josefin Sundin 在看完论文后,意识到论文中记录的实验规模与实际情况大相径庭,便向期刊方面举报了;
Lönnstedt 也很快进行了回应,声称「记录实验的 3 张照片随笔记本电脑失窃而丢失了」……


这些荒诞离谱的借口之所以还能大行其道,不就是因为学术不端的惩罚机制尚且不够完善,造假成本不够高吗?
学霸君回想起那个放学后被罚留堂补作业的下午,眼泪和橡皮渣混着夕阳在作业本上糊成一团;那天,家里并没养过狗的学霸君学会了「谎言终究会被揭穿」的道理。
哪怕当年那个挂着鼻涕的小学生,都知道什么是错的。
十几年过去了,眼看着这些光鲜亮丽、知识丰富的成年人为自己的欺骗行为进行胡诌八道的辩解,怎么他们就不知道什么是错的了呢?
参考资料:https://pubpeer.com/publications/09A48A036F74C1975D7D807D3A8C24#3https://pubpeer.com/publications/735A1DFE9EB747C5F358A8CAD3BE09#3https://pubpeer.com/publications/D2630344D87728026094090990CF99#3https://pubpeer.com/publications/5A7F62FEF125DBAB5AAFEE0FDCD427#4https://retractionwatch.com/2023/04/19/earthquake-destroyed-data-claims-japanese-prof-found-to-have-faked-results/https://mp.weixin.qq.com/s/LfLLx-o6BzsTKAtgXRcEiQ策划:Lnysay
题图:pubpe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