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为什么要做科研?

2014-09-11 22:44 来源:搜狐微博 作者:超人在线
字体大小
- | +

在“科研是临床医生的基本功”和“以科研促临床”的意识越来越普及的当下,临床科研工作被赋予了极其重要的地位。科研氛围和科研成果往往成为区分医院质量与竞争力高下的最重要的尺码,也是考评医生水平高低的关键指标。

而具体到一所医院的学科特色、社会地位,抑或是一名医生的医术和专业特长,往往都是以其科研水平和学术成果为表征的。正因为如此,近年来,临床专家对科研的热情一年高过一年。

北京协和急诊女超人离职后,引起了悍然大波。女超人离职的原因之一竟然是科研的压力。

但是,一个不想做研究,不想写作品的医生,无论找什么理由,都不是很明智的选择。

因为世界著名医学院的学术声誉不仅仅是他们医生精湛的医疗技术,更是这些医生们在医学研究中的重大发现和重大成果,正是这些成果为现代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我国外科界的前辈裘法祖院士曾经说过:如果一个外科医生只会开刀,他只能成为开刀匠,只有会开刀又会研究才能成为外科学家。

近年来,众多媒体对“临床医生要不要做科学研究”这一议题开展过几次专栏讨论,引发了大家的热议,参加讨论者各抒己见,主要有两种意见。

一种意见认为医生就是给病人看病,不应该做科研;另一种意见认为医生除了看好病还应该从事医学科学研究,参加讨论者以医务人员占主体,也有社会各界人士,包括媒体编者。最终还是没有结论性意见。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医学院顾琴龙教授就此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医生与科研之间的关系

医生与科研到底有没有关系、二者之间是什么关系?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际还是有些复杂的。医生是为病人诊疗疾病的,科研是科学研究人员从事的工作,这是社会通常的认识。在这种观点主导下,认为医生与科研无关的呼声就很高,许多医生自己就认为,临床诊疗工作十分繁忙,医生根本没有时间做科学研究,科研是专职科研人员的职责。

普遍认为,医学是一种经验科学,医生看病能力完全凭借经验,从医时间越长经验越丰富,医疗技术也越高。从医学的发展来看,医学的发展都是历代从医者在医疗实践中的经验积累,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都是如此。

在西医发展的早期阶段,外科医师与理发师属于一个协会,外科医生的手术技巧也是在实践中提高的。但是随着科学的发展,医学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科学。

生物学和基础医学的发展给临床医学提供了支撑,如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发育生物学、生物化学、生理学和生理病理学、病理解剖学等医学基础的发展,将人体的奥秘逐渐揭示,医生对疾病的诊疗就有了科学依据,对疾病认识的准确性也明显提高。

譬如医生诊断疾病需要做化验、拍片等,这些都是科学发展带来的进步。药学的发展也为疾病治疗提供了更好的手段,可以使医学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虽然发展了几千年,从古至今为中国人的健康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是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中医在许多方面显得力不从心,慢慢退至健身养身调理的辅助地位。这主要是虽然中医有自己的一套理论体系,但是该体系对疾病的解释都是人们的主观想像,没有科学依据支撑,缺乏说服力。

但中医医生们也在积极探索中医治病的科学原理,现在中医看病也要靠化验、拍片等手段,力图将中国医学的观点与西方医学的科学解释达到一致。国家也力推中医中药现代化,就是希望将科学原理引入祖国医学,使之发扬光大。至此,我想医生与科研的关系也应该有些明白了。

医生为什么要做科研

厘清了医生和科研的关系,就不难解释医生为什么要做科研了。虽然医生的经验积累对医学发展有一定贡献,但是光靠医生经验积累不但进步有限,而且会因为经验而阻碍科学发展。西医之所以称为现代医学,因为它每一阶段的发展、每一次的进步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

中医也称传统医学,因为它太传统、太依赖古人的经验,尽管现代的中医医生们也在积极探索中医治病的科学原理,但是因为古人的经验束缚而难以获得突破。中医药要有科学突破,必须重新审视中医的经典著作,对古人的训示作辩证分析,对中医理论作出新的解释和提供科学依据。

我们许多医生虽然经验丰富,但是他们诊治疾病的经验也是在前人医学科学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得到的,现代医学的许多理论都是医学家们实验室的成果和这些成果临床转化的结晶。如果没有前人的科学研究、没有人体科学的发展、没有现代医学科学揭示的人体奥秘,医生还能像现在那样解释、诊治疾病吗?所谓的经验也就成为无根之本、无水之源。

如果所有医生都要依靠别人的研究,如果所有医生都不懂科研或不去做研究,那么医学还能发展吗?

当然,并不是所有医生都需要做研究,我认为可以根据医院的性质为医生分一下类,基层医院和私立医院的医生不用参加研究,他们只要利用现有的知识和别人提供的经验为患者服务。作为大学附属医院的医生,除了医疗技术和疾病诊治能力高超之外,还应为我国的医学发展做出贡献,他们必须要创造新的知识。

譬如遇到疑难杂症后,不管治疗成功还是失败,都应好好总结经验,最好能深入研究一下疾病的机理,这样就有了进步。国内外有许多临床医学的期刊刊登临床医生的研究,特别是一些世界顶级的期刊,如Lancet杂志和NewEnglJMed等都是介绍国际先进的医学研究,实际上也是医生们遇到的一些特殊疾病或者采用一些新的治疗,把成功或失败的经验总结上升到科学技术问题的解释或突破。

世界著名医学院的学术声誉不仅仅是他们医生精湛的医疗技术,更是这些医生们在医学研究中的重大发现和重大成果,正是这些成果为现代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我国外科界的前辈裘法祖院士曾经说过:如果一个外科医生只会开刀,他只能成为开刀匠,只有会开刀又会研究才能成为外科学家。

医生应该做什么研究

我国建国50年来取得的14大医学科技成果。这些成果是具有原创性的,影响深远而广泛,得到国际上公认;同时解决了某些世界急迫问题,或者形成了一门新的医学学科,推动了我国乃至世界医学进步。

北京同仁医院汤飞凡在世界上首次报道了分离培养沙眼衣原体的规律;1958年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抢救邱财康成功,突破“烧伤面积大于80%无法治愈”定论;北京协和医院宋鸿钊等对绒癌的根治创用大剂量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5年生存率从10.8%升至78.6%,并阐明肺、脑转移过程;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陈中伟等为工人王存柏接活了断手;于仲嘉发明手或全手指缺失再造术;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等发明青蒿素类抗疟药,解决了恶性疟原虫抗氯喹的治疗问题;上海医科大学汤钊猷等小肝癌的诊治,可诊断0.8厘米肝癌,把小肝癌手术5年生存率从2.6%提高到72.9%;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陆士新发现亚硝胺为食管癌高发区潜在致癌因素;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王振义、陈竺等创用全反式维甲酸诱导分化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效果良好。这些成就被公认为我国的八大临床医学成就,成就的创造者基本都是临床医生,他们都是在临床上发现了重要问题,然后坚持研究。

这些突破性成就具备了三个条件:一是,经科学研究,取得前人所没有的知识、理论、方法和产品;二是,加深了对人体及疾病现象的认识,增加了同疾病抗争的手段;三是,引科技界瞩目,经得起重复与验证,为国内外同行所确认。这些成就是我国医学界的骄傲,为临床医学发展做出了里程碑式的贡献。

医生如何做研究

现在都在倡导转化医学研究,就是要求医生从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实际上临床医生的研究题目很多,这些题目也只有医生能想到,如果医生都不去发现临床问题、不去考虑这些问题如何去解决,那么医学又如何能进步呢?我国现在医学发展都是跟在发达国家身后学习、模仿,很少有自己创造的知识。

当然,发达国家在各个领域都是起到引领作用的,不仅仅是医学。但是王振义院士的成就给所有医生做出了榜样,他的成功说明中国也能起引领作用。

临床上有许多问题都没有解决,问题应该很多,只要有心就有思考、有发现。临床需要询证医学、许多疾病需要有新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案获手段,都需要医生作为主体去解决。

做医学研究要有奉献,也要持之以恒。在繁忙的临床工作中挤时间是不容易的,但是如果在实践中解决一个重要问题,可能比你多看几个十几个病人更有意义。奉献应该有回报的,这个回报不仅仅是研究成果、而是有更多的患者获得利益。

西澳大学诺贝尔奖得主BarryMarshall教授是一名消化内科医生,他在为胃溃疡患者诊治时发现了患者胃粘膜有一种细菌存在,这种细菌就是现在众所周知的幽门螺旋杆菌(最早称为幽门弯曲菌)。为了证实幽门螺杆菌的致病机理,他自己吞服细菌制造胃溃疡,然后研究该菌的致病机理和治疗方案。他的成就使全世界亿万人获益。我国所有获得的医学重大成就,都是经历十几年几十年的持久的研究。

医生需要发表SCI论文吗?

这个问题也是近年来热议的话题。自从南京大学推出SCI论文要求以后,国内高校纷纷对教师的科研成果发表SCI论文也提出了要求,作为大学附属医院的医生实际上也是医学生的临床教师,当然也与高校其他教师一样要求。许多医生极力反对这样的要求,甚至我们许多卫生主管部门的领导对此要求也持反对意见。

他们认为医生只要看好病,发表论文与看病没有关系,发表SCI论文解决不了疾病。这个问题与医生要不要做科学研究一样,如果明确医生要做科研,那么他们的成果必然要总结、必然要发表。如果研究成果不发表,研究的意义何在?至今我们还在争论这个问题,许多人把要求医生发表SCI论文说成是一种荒唐、甚至是错误决策。

数年前,SCI的创建者尤金·加菲尔德博士与中国公众的首次见面会上,人们不断把问题抛给这位84岁的“SCI之父”:“你认为中国对SCI这样的使用是合理的吗?”“为什么到中国,SCI就变了味儿?”但是他的回答出乎大家意料:“用SCI作为标准,来衡量科研的成果,这也许的确不太合理,但这种现象并不是今天才出现的。”

“40年前的美国、30年前的意大利都是因为在评审职称时管理者们发现,备受推崇的”同行评议“评价方法根本没有办法进行,SCI就成了替代的评估方法”。他坚持,中国目前关于SCI的规定,有一些是有意义的。

在美国,硕士、博士研究生发表论文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即使对于一半的博士毕业生,毕业后的工作可能与科学研究无关,但如果作为一所“追求很高的教学质量和学生质量的大学”,那么对发表SCI论文的要求是很正常的。

作为一名大学附属医院的医生,应当是推动我国医学发展和推进与国际学术交流的主体。如果大家都不写SCI论文,没有与国际学术界的交流,我们的医学成就怎能让世界知道,我们又如何吸取国外的先进技术?当你投稿SCI期刊时,你的成果也得到了国际同行的评价,也是提高自己学术水平的的方法之一。

据统计,我国2005年发表SCI收录论文74109篇,其中临床研究论文1695篇,占论文总数的2.2%;2008年我国SCI收录论文总数94856篇,临床研究论文6068篇,占总数的6.4%。

近年没有统计数字,但是肯定在增长。而且高被引论文也在增长,我校医学高被引论文在2006年以前总共就2-3篇,2007年以来的5年临床医学高被引论文达到14篇。这些都是学校政策引导的结果,也提高了我国在国际医学界的学术地位。

最后,随着医学的发展,人们对医学的期望增加,我想我们的医生们一定会越来越理解临床研究的重要性,也越来越能够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和解决问题。

顾教授的观点值得关注,成为一名苍生大医,我们都需要进行深度思考。不做科研固然轻松,不写论文,不总结竟然固然洒脱,但这样的医生给病人带来的利益就会比较局限。要知道,任何一篇文章,任何一个经验总结,都需要化很多时间查找资料,需要阅读别人的作品,需要思考和拣选,这个过程就是一个提高的过程,是一个自我完善的过程。

曾经批评一位医生,认为她不看书就是自私,当时,很多人不以为然。但是,选择了医生作为职业,就注定要奉献,要不断学习,要不断探索,并及时书写研究经验和成果。正如裘法祖先生所言,医生要三会:会手术,会讲课,会书写。

所以,作为医生,没有必要再寻找借口为不做科研,不写文章而辩解。

当然,医生不能为了写文章而编故事,不能为了职称而写文章,不能为了虚荣而粗制滥造。近年,一个略显尴尬的数字却让我们不得不在科研热的当下来个冷思考:据权威统计显示,我国发表的论文数量已高居世界第五,但被引用率仅占全世界的第九位。

正如中国科学院韩济生院士所说:“虽然发表的文章很多,但引用的不多,这个落差充分说明我们的很多文章要么是赶出来的,水分大;要么是花钱买来的,含金量不够。”

因此,我们需要呼吁,我国的科研工作一定要脚踏实地。那种为了申请基金不断翻新花样,今天“纳米”明天“干细胞”的赶时髦做法一定要摈弃。

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也一针见血地指出,我国目前对临床医疗科研的资金支持严重不够,大量的临床医生没有钱搞科研,医疗科研缺乏主力军。“医疗科研的主体应该在各个医院,要充分发挥临床医生的经验和作用,解决老百姓的实际问题,因为我们更需要的是老百姓有价廉、方便、有效、安全的治疗药物和方法。”

查看信源地址

编辑: zhongguoxing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