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相比较可爱,圆脸,显小,大致可以参考院系里给我拍的形象……」,「语速快,怼人小钢炮」,没错,就是这位在西北工业大学担任副教授的邵典老师,在知乎发布的《不正经招生指南》。 「指南」中,邵老师用互联网一线冲浪选手的搞笑口吻和大量表情包,详细列举了自己招生的优势劣势,在广大年轻科研人群体中引发了大量关注,一度被称为「西工大最火老师」。

回顾近些年,这类青年教师的「整活儿」并不在少数;既能给科研圈内的朋友们带来一点乐子,又把科研人真诚有趣的一面向大众呈现出来,总体来说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但随着这份招生指南在社交媒体上逐渐传播、发酵、吸引了过多的关注,事态便逐步朝着不可控的方向发展,甚至几乎是 180° 逆转——
越来越多的质疑声响起,人们开始调查邵典的背景,深挖她的成果,怀疑这位「主打可爱」的老师,是否「运作饭圈」、是否「情绪不稳定」、又是否最关键的「科研能力不行」......

针对种种质疑,邵典也于 5 月 5 日在知乎上进行了回应,「发招生贴之前向院长请示,这样是否可以,院长说支持年轻人新的表达方式,我很感动。」 ▼
总之,这些意外的巨大流量还是为邵典带来了困扰——她如今已经在全网删除了这份招生指南,也关闭了各大社交平台的评论区。据她的亲友称,她原本「坦诚示人」的朋友圈也已经不再可见了。
在诸多质疑中,首先,也是最关键的,便是质疑其科研能力不够强。尽管邵老师多次提到她的师承、同门有哪些「大佬」,但是网友从邵老师的发表情况中发现,她的成果似乎并不多,至少在和她口中的「师兄」比算比较少的。有人质疑,邵老师是否在「拉大旗作虎皮」?



同时,也有网友对招生指南中那句「不爱写代码」提出了质疑:AI 领域不爱写代码,这不是把吃饭的家伙都扔了吗?而对研究生来说,这句话的背后也许还隐藏着更重要的信息:

当然,有人也去翻了邵老师的 GitHub 主页,发现在2023、2022、2019这几年压根没有 commit 记录,那些有记录的年份画风也是下图这样……


不过邵典本人也曾回应称,「我本人 2021、2022 年没有论文产出,我曾在业界短暂涉足,也有些身体原因。我接受大家对我产出不多的批评,也恳请大家给我回归学术界的机会。」
除了学术成果外,也有许多人把关注点放在她的「饭圈文化」上。即便邵典在回应中称「未进行任何营销」,但一连建了 7 个「iDian(爱典)」粉丝群这件事可谓是在这场舆论雪崩中最大的那片雪花,邵典朋友称,招生贴发布以来几乎每小时她都会收到套磁信

所谓 7 个粉丝群的巨大基数,显然超过可以掌控的范围,更不必提,这些所谓的粉丝群里还真涌现出了一批「粉头」:据知乎网友称,有人在其中一个群里聊到报考应当谨慎时,该群群主竟扬言「匿名骂典姐的人道歉,否则开你盒(指泄露个人信息)让你社死」。
虽然据称该群随后被解散,但出现这样畸形的粉圈言论,依然是值得反思的。
而在邵典的个人主页(现已全部删除)里,学生名字也分别为 iDian 1 号,2 号,3 号……

随着舆论的发酵,更多捕风捉影的关于邵老师的个人生活、求学经历、乃至家庭关系等隐私信息的质疑也愈演愈烈。
总的来说,倘若邵老师这篇招生帖能够在「完成使命」,招揽人才后及时打住,便本应是个各得其所的好结局;
但可惜,或许是出于随便一玩的心态,又或许是渴望更多的名气,邵老师选择了一步淌进互联网的混水,最终便被自己也无法控制的滔天巨浪所裹挟、反噬……
慧眼鉴导
正如前文提到,近些年以「不正经」而知名的高校导师并不在少数。
诸如北航的程林老师、海南大学的刘复生院长、南开的胡金牛教授等人,都曾凭借坦(搞)诚(笑)质(沙)朴(雕)的招生信息,一度在互联网上引起不小讨论度。

而说回到这些「不正经的招生指南」,他们的爆火本身也反映了广大硕博生对于一种友好理想师生关系的追求。
包括在这次事件中被流量反噬的邵典老师其实也无需剖开肚子向网友自证自己性格如何,能力几何?
毕竟在读研读博这条路上,什么样的导师是好导师并不存在唯一解,而是适合自己的导师才是最好的导师。就如在邵老师的知乎问题下,也有网友自称是邵老师的学生,表示邵老师很为学生着想等等优点。

但也有「过来人」表示,还没有获得长聘,又不爱手把手教学生的老师千万不要跟。

那些勤劳肯干、目标清晰的学生,往往受不了成天板着脸的 push 型导师;而对有些天资聪颖但性情散漫的学生来说,嘻嘻哈哈的佛系导师又可能无法提供足够的引导,总而言之,选导师也要多方面做功课,找到适合自己的导师才是关键。
无论如何,虽然对于广大硕博生来说「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最为理想;但师友二者身份选择时,还是应该以「师」为前提。
题图: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