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刊宣布「从此不拒稿,投完直接发」,气得编辑集体辞职抗议,要求立即换主编

2023-03-24 18:05 来源:微信公众号 - ShengWuXueBa 作者:EVEE
字体大小
- | +
去年 10 月,顶刊 eLife 在其官网宣布了一个重要决定:要修改当前的运作模式,取消论文「接收/拒绝」的规则,只要送审就能连同审稿意见一同出版。并且从 2023 年 1 月开始,这将是 eLife 唯一的运作模式。
 图片来源:eLife这种「来稿不拒」发表模式无疑是一种颠覆性的改革, eLife 此举是想要改变学术界当前重视文章发表的期刊,胜过于关注文章本身这种本末倒置的行为。
但是作为学术期刊,却放弃了学术出版「守门员」角色的行为,也在学术圈引起了巨大争议。

后院起火,eLife 改革引发编辑集体辞职抗议
近日,Nature 在发布了题为《Strife at eLife: inside a journal’s quest to upend science publishing》的新闻报道,讲述了 eLife 对论文发表模式进行改革而引发的巨大争议。 图片来源:Nature
根据 Nature 的报道,这一「不拒稿」的政策引发了巨大的争议。一些科学家以及 eLife 的编辑们不满于主编 Michael Eisen 这种冒进的改革,认为这些举措可能会损害 eLife 的学术声誉。
3 月 9 日,包括该杂志的前主编、2013 年诺奖得主——Randy Schekman 在内的 29 位 eLife 编辑联名致信 eLife Sciences Publications 的执行董事Damian Pattinson:要求立即撤换主编 Michael Eisen
此外,编辑们在信中还谈到:「他们对 Michael Eisen 的领导能力缺乏信心」、「目前已经有一位期刊的副主编宣布辞职」、「大量期刊的审稿人和高级编辑随时准备辞职」。 eLife 主编 Michael Eisen图片来源:HHMI对于期刊编辑们的批评和举措,eLife 主编 Michael Eisen 并未沉默应对,而是在网上公开进行反击。
根据 Nature 的报道,Eisen 在 3 月 12 日发布了一条内容为「as a tool of the man, a bunch of elite academics are lobbying hard to get me fired as.」的推特,直指期刊编辑们意图通过游说的方式让自己被解雇,但随后 Eisen 删除了这条推文。
 Eisen 删除的推文图片来源:网页截图不仅如此,Eisen 还接受了 Nature 的采访,并在采访中表示「这些编辑们反对 eLife 新发表模式的根本原因是功成名就的科学家不想改变一个为他们精心打造并使他们受益的系统」。
Eisen 认为,尽管存在争议,但是这个异议的规模很小,他们在论坛和社区看到了对 eLife 新发表模式的众多支持。
毫无疑问,在 eLife 内部对新的发表模式有着截然不同的声音。我们很难去评价谁对谁错,但依旧可以从 eLife 新出版的一些文章中一窥新模式对论文发表的影响。

新模式 vs. 旧模式
根据 eLife 官网的通知,新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快和透明。具体而言,新模式一共分为 5 个步骤:提交稿件、同行评审、论文发表、作者修订、发布修订版本。 图片来源:eLife也就是说,期刊不再根据审稿人的意见决定是否在期刊发表手稿,而是将手稿和审稿意见一并发表,作者可以选择根据审稿意见对手稿进行修订,再在期刊发布更新后的版本。
以 eLife 近期发表的两篇文章为例来比较两种模式的审稿流程。
第一篇论文题为《Non-invasive real-time genomic monitoring of the critically endangered kākāpō》,根据 eLife 网站提供的信息,这是一篇按照新模式来进行审稿和发表的论文。 图片来源:eLife第二篇论文题为《The deep-rooted origin of disulfide-rich spider venom toxins》,根据 eLife 网站提供的信息,这是一篇按照传统模式来进行审稿和发表的论文。 图片来源:eLife
学霸君大致阅读并比较了这两篇论文的审稿人评论和作者回复,发现新模式下,审稿人提出的问题较为笼统,并不细致,只有大致评价,既没有大的的修订意见,也没有小的修改建议;


论文 1 中审稿人 1 的审稿意见|图片来源:eLife
同样的,作者对于审稿人的回应也比较笼统。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地回复了两位审稿人的问题,同时避开了审稿人 2 比较尖锐的批评意见。


论文 1 中作者回复审稿意见|图片来源:eLife
详细的审稿意见由于篇幅所限,就不再这里絮叨了,大家可以到 eLife 自行围观。
其实这样的变化并不难理解:一方面,从审稿人的角度,如果明知道作者并不一定会考虑自己提出的意见和建议,那就有一定概率不再认真细致地去进行审稿,提出意见。
另一方面,从作者的角度,既然可以选择性地修改,就可以不修改那些比较尖锐的、不容易解决的问题,只去修改一些容易修改的、无关痛痒的意见。
这样的变化让人不禁产生好奇:形式化的审稿流程究竟可以对学术论文的提升起到多大的作用呢?

支持还是反对?
事实上,在去年 11 月,就有部分 eLife 的编辑私下致信主编 Eisen,提出了前述的问题,他们担心:「由于没有被拒稿的可能性,一些作者可能会选择性地忽略审稿人的评论,或者只是表面上解决它们——而这种行为可能会阻止审稿人提出详细的评论」。
但彼时,Eisen 和 Pattinson 认为并没有这种情况发生。
当然,由于 eLife 执行新的审稿流程不过短短数月,具体的影响还未完全凸显,我们也不能草率地通过一两篇文章的比较就否定这一新的发表模式。但可以预见的是,关于 eLife 这一发表模式的争论在短期内并不会停止。
即便期刊的出发点是好的,是为了让更多的「好成果」被大家关注到,但过于激进的改革也可能会引发一些不良的影响。eLife 的一些编辑认为,任何变革性的改变都必须以谨慎的方式进行。

图源:站酷海洛
小鼠模型不知道怎么用?「动物活体成像实验手册」助你一臂之力!扫码关注专题,还有实体实验手册免费赠送

编辑: 王凯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