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陕西省人民医院开设了一个别具一格的门诊——科研门诊。
据陕西省人民医院官网介绍,科研门诊面向全院职工及带教学生,开展科研选题、方案设计、标书撰写、数据分析、政策咨询等「问诊」服务。出诊时间为柔性 24 小时,聘请的院内外基础医学研究专家会在每周二、四下午坐诊。

图源:陕西省人民医院官网
而这并不是第一个开设的科研门诊的医院,早在 2019 年 8 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就曾发布《关于开展科研门诊的通知》。2021 年,北京协和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协和医院也曾先后开设科研门诊。
多家三甲陆续开诊:本院职工限定,一号难求
在协和医学杂志发布的出诊信息中可以看到,科研门诊虽然免费,但形式上却严肃认真:不仅划定了专门的特需门诊诊室,采用预约制,还有严格的门诊出诊表。

协和科研门诊出诊信息
图源:协和医学杂志
科研门诊由 22 位协和专家「坐诊」,主要「患者」群体为北京协和医院院内职工,针对的「疑难杂症」则是课题研究、科研设计问题及论文写作等科研相关问题。
一名协和医院在读硕士透露道,门诊刚推出时,她曾刚帮自己的临床老师预约了生信的科研咨询。「我还和老师说,这个号比大学选体育课还难抢。」
2019 年 3 月,同在北京的中日友好医院成立了「研究设计与统计门诊」,该门诊专家均来自中日友好医院临研所的临床研究项目与数据管理平台。可以对本院员工的临床研究从研究设计、数据库构建、数据收集,再到项目管理、数据发掘、论文写作整个研究过程提供全链条技术支持。

中日友好医院科研门诊一号难求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也在同年发布《关于开展科研门诊的通知》。为解决临床科研遇到的实际问题,华西医院特向全院开放免费科研门诊咨询服务。
图源:华西医院官网
2021 年 5 月 27 日,华中科技大学协和医院科研门诊试运行开诊,首诊当日 7 个专家号一抢而空。坐诊专家针对职工的统计设计、统计学分析方法、样本量计算等统计学等「疑难杂症」展开一对一咨询「问诊」。
据华中科技大学协和医院科研门诊介绍,初诊后,门诊还将完善「处方」资料归档,做好跟踪回访;对于有「复诊」需求的,与专家建立长期沟通指导通道。采取先收集「患者」难题、再邀请相关专家的服务形式。
超七成医务人员没有得到科研支持
2018 年底,中日友好医院曾开展了一项《医务人员对临床研究方法学需求的调查》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仅有不足四分之一的医务人员在研究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得到过方法学专家的支持,这其中有 58% 为私人关系。
其中,90.37% 的参与者没有得到过方法学家支持的理由为「想得到支持,但是没有相应资源」。
2022 年,一篇发表在《中国医院》的调查研究显示 [1],在对贵州省某三甲医院临床医生回收的 287 份份问卷中,87.4% 的临床医生表示科研压力很大,而开展临床研究的最主要障碍为缺乏科研相关技能(91.10%)。超半数医生希望在方案设计、临床研究执行和管理、数据统计、选题与立题开发等方面获得帮助。
图源:参考资料 1
在中日医院规培的医生何来透露道,在他刚来中日时,同事就如数家珍地告诉了他有关科研门诊的消息。他自身也去咨询了一次,体验非常好。
「当时想到了一个荟萃分析的选题。但这方面自己完全是入门汉,就去尝试做了一下亚组分析方面的咨询。确实很有用,节省了大量需要自己去找机构自学的时间。」
而在华西,科研门诊的概念也深入人心。一名华西临床检验诊断学研究生说,她上第一堂科研设计课时授课老师就幽默地讲:「等你们上了临床还能遇见我。那时候就不在教室了,你得找我看看『病』。」
华西临床大数据领域研究员章天表示,科研门诊并非什么「脏活累活」,对自己来说反而也是一种进步手段。「目前华西采用的是预约制问诊,且来进行医疗咨询都是同事或者学生,交流流畅氛围轻松,不存在什么『医患』矛盾。」
「和医生交流自己也学习到了很多临床知识,有些年轻医生的科研思路可能比较粗糙,但想法特别灵活、选题特别好,给我们自己开展研究也带来了很多参考。」
而在整个医疗大环境下,不仅是医生和医学生有着迫切的科研需求;对于医院层面来讲,科研能力也成为目前医院临床科室实现学科发展不可或缺的一环。
例如,在国家卫健委公布的 2020 年度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国家监测分析情况的通报中,每百名卫生技术人员科研经费和科研成果转化金额均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科研经费总额位于前 5 位的三级公立医院科研项目经费平均为 56538.25 万元。而协和医院和华西医院,恰恰榜上有名。
这也不禁让许多没有科研门诊的外院医生纷纷发表羡慕,更是直呼:光是门诊已经治不好了,想要办理科研科的住院,甚至直接入住 ICU。


文中何来、章天均系化名
策划:Origami、ame | 监制:gyouza
参考资料:
[1]黄蓉蓉,何花,何艳,陈璐.临床医生对临床研究方法学认知及需求调查研究[J].中国医院,2022,26(4):37-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