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经管之家、解螺旋、中国科学报、科学网博客、扮虎等
今天给大家讲一件科研圈“离奇”的事。事情发生在2022年底,兰州理工大学理学院教授收到一封奇怪的邮件。发件人是一位之前毫不认识的印度籍“科学家”,他自称目前正在新西兰梅西大学任客座教授。他正在“学习”兰理工教授课题组在神经元模型领域内最新的文章,并透露自己曾作为期刊评审专家审阅过他们的几篇论文,暗示他在该领域是个小同行、具有评审专家水平。然而,他却提出:“能否以合著者身份‘参与’您的文章?”
兰理工教授收到邮件的格式大致如图
出于好奇,教授动手在Web of science学术平台查询了一下此人,发现他的SCI论文很少且几乎都是“挂名”,根本不像是这个领域真正的专家。他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他以前从未收到过这种“钓鱼邮件”,这几乎也是他第一次遭遇学术敲诈。
从邮件内容看,此人显然是想冒充审稿人来影响收到邮件的研究人员,进而达成他不劳而获、获得论文署名权的目的,而目标则是那些发表论文数量较多的课题组。显然,如果能诈骗成功、搭乘“挂名”的便车,他的论文数量会飞速增加,进而为其进一步行骗提供基础。
进一步利用电子邮件在“谷歌学术”中查询后,这位“邮件客”发的论文基本都有明显的“挂名”发表的特点:几乎没有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的论文,且论文都是近三年为主。显然,这个人利用以上邮件可能‘碰瓷’成功了。
他告诉记者,在当下的印度、巴基斯坦、越南等国及中东一些地区,对发表论文也有着较为狂热的偏爱。而这些国家,也是类似“钓鱼客”出没较多的地方。
科学博客网友表示还存在别的诈骗方式:主动来邮件邀请你当共同作者的,还有邮件邀请你当专利发明人的,还有将这类邮件当做正面肯定评价证明的,还有把这类事情当做国际合作业绩的……
没想到新型诈骗方式层出不穷,那今天让我们来统计一下,近年来有哪些学术诈骗行为吧,顺便给大家敲个警铃,避免踩入陷阱。
掠夺性期刊和会议
首先就是掠夺性期刊这一毒瘤,想必这肯定是绝大多数科研者所深恶痛绝的。然而,掠夺性期刊花样百出的坑骗方式仍是会让研究者们防不胜防。这不,前不久刚发布的中科院预警名单高危预警中的一本Psychiatria Danubina,不就是举办掠夺性会议的期刊吗?根据国外研究发现,自2013年至2018年间全球掠夺性期刊出版商所发表论文数高达175,000篇,增长了近2倍,其中德国更是增长近5倍左右;其中牵涉到的科研者数目高达40万。
论文工厂
之前曾不止一次报道过中国论文工厂成为被告,究其源头是寻求代写者没能收到枪手为其代写的论文,一怒之下将枪手所在的论文工厂告上了法庭,要求返还定金并赔偿违约金。当然,这件事双方都是有过错的,论文工厂拿钱不干活,是违背合同协议,而委托人是存在学术不端行为,这都是不可取的。
冒充客座编辑开设专刊发表论文
这项诈骗手段是诈骗机构试图通过冒充客座编辑开设真专刊,来发表虚假论文这种方式渗透科学期刊,从而实现在高信誉期刊上发表虚假学术论文。Springer Nature 的《纳米粒子研究杂志》在意识到其于 2019 年 9 月出版一期关于纳米技术在医疗保健中的作用的特刊中出现了比例甚高的虚假学术论文后,该杂志的编委会便就此事展开了调查。

冒充责任编辑要求支付版面费
这件事是由我们解螺旋先锋班学员给我们的投稿,他遇到诈骗分子在论文被期刊接收后,冒充外国SCI期刊编辑部,发了一封要求支付版面费的英文电子邮件,邮件中留下支付版面费的时间相当的短,且以疫情等借口要求先将版面费支付到某一国内账户,从而进行诈骗版面费!由于出版商方面会有出现责任编辑的电子邮箱被入侵的事件。所以,除了仔细辨别邮箱真假,务必要谨记的是:让你往指定账户付版面费而不让你使用官方渠道的,一律提高警惕!此时可以与出版商编辑部联系。判断官方渠道是否真的出现了问题,应一切以官方信息为准!碰瓷国自然基金
就在去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信息中心监测到伪造的“基金项目同行评议通知”的邮件,该邮件虽然尾缀不是自然科学基金委官方邮箱后缀,但邮件内容极具欺骗性,经综合研判,此邮件可能试图通过非法链接或其他手段获取相关申请人(专家)的个人信息、或者进行诈骗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