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高校是教书育人的“象牙塔”,但是近些年查处的腐败案件也越来越多。甚至还有落马的校长曾嚣张告诫学校教职工“谁向巡视组告状便收拾谁”!

李思敏,广西科技大学原党委副书记、校长。2022年2月,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问题被立案审查调查,同年7月被开除党籍和公职。2022年11月2日,来宾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开庭审理李思敏涉嫌受贿一案。
广西某科技有限公司的老板叶某某是李思敏认识较早的朋友。李思敏到柳州工作后,他主动为李思敏安排私人应酬接待,逢年过节还送上礼品礼金。在持续的“投资”下,叶某某与李思敏间的关系变得非常熟络。因此当叶某某向李思敏提出想承揽学校宿舍改造项目时,李思敏满口答应下来,并在招投标、工程款支付等方面提供帮助。获得工程项目的叶某某也没有让李思敏失望,先后八次送给李思敏好处费共计81万元。
叶某某“懂事”“靠谱”,获得了李思敏的信任。为了掩人耳目,李思敏把叶某某以及研究生校友罗某某培植成自己的代理人。由他们在台前“卖项目”、谈价钱,自己利用职务便利向有关部门打招呼提供帮助。久而久之,大家都知道,想要承揽广西科技大学的项目必须找到叶某某、罗某某。
曾扬言:
“谁向巡视组告状便收拾谁”!
广西科技大学原党委副书记、校长李思敏:认为这个违纪这些事,(管我的)领导反正在南宁也不会特别关注,只要面子上过得去,有时候越矩一点也无所谓。2020年下半年,自治区党委巡视组曾巡视广西科技大学。


高校反腐保持高压态势
中纪委刊物怒批高校门户林立,近亲繁殖现象
自2021年4月下旬,十九届中央第七轮巡视对教育部和31所中管高校党组织开展常规巡视。一年来,多个省地方党委对省属高校党组织也开展了常规巡视。
据小募不完全统计,2021年至今,至少有60名教育系统厅局级领导干部被查处。
高校的反腐渐渐保持高压态势,中纪委刊物还曾刊文,专门点出了高校打造利益圈子的现象。
其中提到,有不少高校领导以靠校吃校进行利益交换,是近亲繁殖的另一种形式。有的高校领导干部和教职工想方设法把配偶子女等亲属安排进高校圈子工作。
北京在巡视市管高校时就发现有的高校“干部人选个别酝酿沟通不够,领导干部违规兼职、返聘,夫妻、亲属在学校任职现象比较突出”。有的高校教职工互相请托关照亲朋子女。
比如西南省份某高校教务科长就因私下接受同事请托,为其女在缓考中弄虚作假,提高研究生推荐免试课程成绩,最终被严肃查处。
利用权力为子女和亲属铺路,如果不加约束,就会在高校里演变成派系,派系之间不单是学术上的分歧,还有行政权力和项目利益上的争夺。
而这损害高校选人用人公平性,伤害那些想干事、能干事的教职人员积极性。此外,“人情大于天”的环境造成一些人认为,如果自己不随波逐流就会被排挤、淘汰,因此想方设法拉关系、进圈子,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中纪委刊物表示,对于这些高校“官僚主义”,要严查!重查!
一方面,要注重拓展问题线索来源,多请师生“把脉”,运用实地督查调研、个别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强化监督检查,对反映的问题线索跟进处置,通过开展谈话提醒、约谈批评、诫勉谈话等,常态化对党员干部和教职工进行“咬耳扯袖”,把日常监督做到位。
另一方面,要重拳出击,依规依纪依法、从严从重从快,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决不能让“象牙塔”里有害群之马。建立通报曝光制度,坚持定期公开发布官僚主义问题查处情况,召开警示教育大会或专题民主生活会、编印警示教育读本等,推动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让耍官僚主义的人不仅丢权,还要丢人、丢脸,切实加强震慑效应。
高校反腐是教育反腐的重点领域,个别身居高校领导位置的干部顶风作案、肆意妄为,换来的必然是纪检监察部门的“零容忍”。绝不允许腐败现象污染校园,已经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广大教育工作者,还应当从上述案例中深刻吸取教训。
题图来源:自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