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大气粗!郑大一附院一口气招 362 名博士,只要来面试就给 2000 元!

2023-01-13 18:36 来源:微信公众号 - ShengWuXueBa 作者:SOOF
字体大小
- | +
2023 年才开始没几天,号称「全国最大医院」的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简称郑大一附院),就又双叒叕开始招博士了,这次准备一口气招 362 名博士
 图片来源:医院官网
这份招牌里更特别的是,在应聘期间,无论成功与否,每人补助 2000 元,报销一次往返路费,飞机票经济舱、高铁二等座一律报销。
好家伙,直接实现风险对冲。

而且,这已经不是郑大一附院第一次如此大手笔地招博士了。

「宇宙第一大院」的引才计划
郑大一附院在招博士方面,不仅力度大,而且钱也给到位。
事情要从 2007 年说起。通过合并郑大四附院、兴建郑东院区,郑大一附院走上快速扩张之路,一举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因总占地面积将近 900 亩,在职员工一万多人,床位达到 12500 张,单日最高接诊人次达 4.2 万,一度被网友戏称为「宇宙第一大院」
体量大了,自然就需要更多的人才。
2011 年郑大一附院招聘了 154 名博士和 94 名硕士,开启狂揽人才的发展模式;2013 年,又招了 149 名博士和 95 名硕士。 图片来源:医院官网
此后,郑大一附院扩张硕博的脚步不再停止。
2019 年,郑大一附院提出以「三个 100」的人才引进主线,细化人才引进的条线,拟招聘 100 名专职科研博士、100 名师资博士后和 100 名重症医学博士。 图片来源:医院官网
此后三年,招聘的博士人数节节攀升,到 2022 年已经招聘 400 名博士。
经过十几年的扩张,郑大一附院一万多职工中目前有 2057 位博士,3443 名硕士。
而这些博士也不仅仅只是来填补医疗和科研岗位的空缺。2023 年拟招聘的 362 名博士,涉及 80 个相关科室及部门,甚至包括医院办公室、运营管理部和后勤处。相关的170个岗位中,过半数为医疗岗,其余则多为科研岗。
而这些博士都是什么岗位呢?除了包括小儿内科、小儿重症、新生儿重症在内的共 20 个岗位不需要入站外,其他的 170 个岗位都需要进入博士后流动站。
郑大一附院停车场 来源|视觉中国
十几年如一日的人才引进,意味着持续的巨量资金投入
且不算郑大一附院从 2015 年开始,就实行雷打不动的 2000 元招聘补贴

参照 2019 年的标准,师资博后和流动站在职博后的薪酬均采取「工资 + 科研绩效」与奖励的方式发放。工资按照专业技术九级岗位的标准执行,并缴纳「五险一金」;科研绩效为税前 25 万每年;合作导师和医院还根据具体工作量补充发放绩效奖励。
除此之外,每人还有 50 万科研启动金,同时提供两室一厅住房或 2500 元每月的房租补贴。博士后在站期间均计算工龄、院龄,出站后根据业绩可入郑州大学学校编制或郑大一附院卫生编制。师资博后还额外享受医院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和子女入托入学等在职职工的同等待遇。
直接入职的博士属于医院职工,可申请 20 万的院内科研启动金,工资按照国家事业单位博士毕业生的标准发放,并缴纳「五险一金」,绩效奖励按照医院相关规定发放。
以上这些都有编制,还不包括河南省及郑州市的人才引进相关优惠政策。
据网友分享的数据,郑大一附院的平均工资为每月 14400 元,其中五分之一的职工工资在 18000-21000 元区间,还有不到两成的职工工资在 9000-12000 元之间。这些还不包括平均 24800 元的年终奖。
这样的收入,对比郑州市城镇非私营单位年平均 93191 元的工资,已是非常有竞争力了。
 图片来源:河南政府官网

医院都在抢博士
说到抢博士,其他医院也不弱。
江西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暨浙大一院江西医院今年的人才引进计划也是大手笔,今年计划招聘高层次人才、学术骨干和博士 276 名。该院去年招了 268 名博士。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今年计划招聘博士 342 名,几乎涉及医院所有科室。该院去年招了 256 名博士。
图片来源:医院官网
山东千佛山医院去年正式启动 「百名博士聚才计划」,计划于 2022 年、2023 年、2024 年每年招聘 100 名优秀博士毕业生,并从引进、培养、使用全环节给予大力支持。列入骨干人才评选标准的博士,安家费高达 55 万,还有一次性 15 万购房补贴等多项待遇。山东省还落地了职称绿色通道,博后就可以评副高
 图片来源:医院官网

医院为需要这么多博士?
医院敢于如此豪掷千金地招博士,自然有自己的考量。
第一,考核要求,不得不做
医疗体制不断创新改革,对医院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科研能力变成了医院的重点,而且不少医院本身就是某高校的附属医院,做科研算是份内的事。甚至县级医院也要搞科研,完成上级考核。  图片来源:潇湘晨报
第二,项目和论文拉高排名
跟高校一样,医院也需要科研来提升排名。
任何组织评定的任何医院排名中,科研学术部分的评分都占据相当高的比重,医院有很迫切的科研立项和发表论文的需求。
在复旦版《中国医院综合排行榜》上,郑大一附院用不到十年的时间,从 100 位的排名迅速蹿升到最新的 19 位,而科研排名更已排到全国第 4 位,医院自然指数综合排名全国第 11 位。效果简直是立竿见影! 图片来源:人民日报
第三,不差钱,不花白不花
医改之后,医院收入增加,手头有余钱又不敢乱花,干脆投入科研。
比如郑大一附院,2021 年度的决算数据显示,年收入合计 218.78 亿元,支出合计为 208.34 亿元,年末结转和结余 10.56 亿元。
像郑大一附院应聘补贴的 2000 元,其实早在 2017 年,河南的很多医院都在补贴,但最后坚持下来的只有郑大一附院。
第四,博士内卷之后,能力更强
尽管有这么多医院每年都在招博士,但由于我国博士培养的扩大,这些岗位相对于博士的供给总量来说仍然不够。
据教育部的数据显示,研究生持续扩招后 2021 年我国在读博士突破 50 万人,2022 年仅临床医学博士生毕业生人数就超过 3 万人。依然还是僧多粥少!
医学博士本就是中外最难读的学位之一,严峻的就业形势,让博士们空前内卷,能力更为全面,临床科研两手都要抓,得写论文也得住院规培,医院用起来更顺手。
「头部效应」是互联网行业中常见的名词。其实,同样的现象也可以普适医院,郑大一附院就是突出的例子。
医院越大,就医的患者越多,医院营收也就越高。同时需要的人才也越多。人才带来科研和治疗水平提高,拉升了医院的综合实力和知名度,就医患者更多……
正循环形成后,医院的营收打着滚提高。

写在最后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医院的建设步子迈得太大,也容易扯着蛋。
科技部去年最后一次高校医学科研诚信案件调查处理结果,郑大一附院有 6 起学术不端榜上有名。实际上,在郑大一附院自己的通报中,同批共有 18 起学术不端。 图片来源:科技部官网
还有个别想走捷径的医院,招了大量非医学的博士刷论文,用那些跟医学无关的成果提升自身排名。表面上似乎解决了博士们的工作,但绝非长久之计。
尽管存在一些问题,但博士流向医院归根到底还是好事,在解决就业的同时提升了医疗资源的质量,加强了科研与临床实践的结合,也更好地为病患服务。只要财政允许,何乐而不为呢? 

题图来源:网络

编辑: 王凯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