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研圈真的是越来越卷了。
之前有新闻报道本科生发表 31 篇论文,评论区医学生纷纷表示「规则是让他玩得明明白白」、「没有任何建树和贡献」....

普通医学硕士都不一定能有一篇 Research Article,当它高频出现在一个本科生身上,肯定会引起广泛的争议。
但排除争议后可以发现,本科医学生做科研发论文的现象越来越常见了。最近湘雅医学院发表了这样一篇论文,给本科医学生安排导师后,他们的科研水平会发生什么变化?
他们发表了 64 篇 SCI
最近一篇名为「本科生导师制度对中国 8 年制医学生科研的影响」的研究发表在《 Frontiers of Medicine 》杂志。

研究收集了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 194 名本科医学生的科研水平以及论文发表数据。并按照本科医学生是否有导师这一重要因素,分为三组:单导师多生制(A 组)、多导师制多生制(B 组)和无导师制,也就是普通的 5 年制医学生(C 组)。
本科生导师制的 A、B 组学生总计 136 人,共发表中文论文 44 篇,获得专利授权 27 项,参与发表 SCI 论文 87 篇,其中本人为第一、二作者的有 64 篇,累计影响因子高达 320 分。
与 C 组相比,A 组和 B 组学生以第一作者、第二作者发表的 SCI 论文数量明显增加(P =0.029,P= 0.047)。
很多人看到这里会质疑,论文发表数量并不能代表科研能力,也可能被导师项目、社会关系或者其他因素干扰,这些医学本科生的科研能力是否也有显著提升呢?
拒绝「科研套路」,软实力也在提升
其中多生多导师的本科医学生,除了论文发表数据令人欣慰,普遍也掌握了较高水平的科研能力,包括:文献处理、实验操作、统计分析、稿件制作、创新项目设计等等。
在考核文献处理,即检索、阅读、报告相关能力时,多生多导师组获得 3.50 分,明显高于仅获得 3.00 分的无导师医学生(P =0.012)。

此外在实验操作(即细胞、分子、免疫和动物实验)方面、统计分析(即软件应用和图表制作)方面、论文写作技巧以及论文稿件编辑方面,多生多导师组都高于无导师组。
无导师的本科生,输在起跑线了吗?
并不。
其实研究中的本科医学生更倾向于选择医院的医生作为导师,但由于教学、科研、临床等工作繁重,导师们的指导频次不足,难以及时有效地指导学生解决科研问题。
也就是说,即使有了导师,也只能低频的解决一些科研困扰,更多的时候还是要靠提升自己的软实力达成进步,最终达到论文发表的。
而从论文发表的数据上来看,医学本科生发表或参与的论文绝大多数都是生物信息学或 META 分析以及临床综述。
这也验证了猜想——「这些本科生发论文并没有强依赖于导师的项目或者经费,而是在科研氛围浓厚的环境下,提升了自己的科研软实力。」

没有导师,但也想做好科研的医学生们不要担心,先从提升科研软实力做起。
STEP-1: 如何提升科研软实力?
科研思路、论文检索与写作、数据分析、缺一不可,以下专题包含入门教学视频、图文经验详解、经典科研问答,可以帮助没有科研基础的医学生快速入门!
点击下方卡片订阅专题👇👇👇



STEP-2: 如何做好 META 和综述?
临床人最常发表的 META 分析、生信,也有免费教学资源帮助大家快速入门、精准拔高,建议提前订阅收藏,专题内容每周更新。
点击下方卡片订阅专题👇👇👇


当然,成功发表一篇 SCI ,除了掌握写作技巧方法论,实验的过程、结果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况且随着发表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前期实验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有靠谱的实验产品加持,必然会更省心!
这不,丁香实验这次,就为大家筛选了一波在文献中被使用过的产品,包含了细胞、PCR、抗体、蛋白、ELISA 等类目,有文献背书,产品更靠谱,实验更高效,千万不要错过哦!
👇长按扫码或戳原文链接👇即可前往活动主会场

策划制作
策划:丁香实验团队
配图:丁香实验设计团队